编者按: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陶瓷考古是最早开启研究旅程的中国近代考古学之一,从上个世纪20年代陈万里先生的野外调查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特色。新世纪以来,陶瓷考古的最主要特点,是在配合基建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性发掘,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解决了陶瓷史乃至学术史上的一系列问题。从本期起,本刊将推出"21世纪以来瓷窑址考古的新进展"系列文章,在全面回顾新世纪以来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的基础上,总结成果,发现问题,展望中国陶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未来。 原始瓷是原始瓷器的简称,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瓷器。它出现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早期,初步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战国晚期衰落[1]。其分布遍及北方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和南方地区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及与浙江相邻的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区,广泛出土于这一时期的墓葬、遗址中。其器形中礼器占相当比例,包括尊、豆、鼎、簋、卣、提梁盉、鉴等,战国时期出现仿青铜的甬钟、铸钟、錞于、句罐、钲等乐器和兵器、工具、农具等,其门类几乎遍及青铜器除车马器外的各个种类,也有部分日用器存在。原始瓷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瓷器,对于探索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的原始瓷窑址考古主要围绕着以浙江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展开,此外在浙江的萧山、福建武夷山、德化、永春等地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发掘。 一、浙江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 流域原始瓷窑址考古工作 本世纪以来该地区正式的考古发掘始于2007年的火烧山窑址。火烧山窑址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2007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窑炉、灰坑、柱洞等一大批遗迹及包括鼎、罐、卣、尊、碗、盘等器物在内的大量精美标本。该窑址堆积极厚,地层叠压关系明显,器物早晚变化清晰,这一方面从地层学上印证了原有学者所作的排序和器物分期断代,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基本建立了自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年代标尺;同时,火烧山窑址的产品极其丰富,出土了一大批包括卣(图一)、鼎、簋在内的仿青铜礼器产品,为江南大型土墩墓中出土的此类器物找到了原产地;從窑业技术上看,该窑址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器物器形巨大,胎釉质量上佳,装饰繁缛而精美,此类大型青瓷器的烧造成功,是制瓷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2]。 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带着探索原始瓷礼、乐器产地这一学术问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对亭子桥窑址进行了发掘[3]。此次发掘收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整个南方地区乃至全国来说,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在全国瓷窑址考古上是一次极其重大的发现;其次,这次发掘的德清亭子桥窑址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这些年江浙地区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已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为这些年江浙地区越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原产地和窑口;第三,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许多产品质量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对于重新认识战国原始青瓷在成熟青瓷出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图二)。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还对邻近的长山战国原始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400平方米,清理窑炉两处四条,出土大量的精美标本。原始瓷产品绝大多数质量上乘:胎质细腻坚致,胎釉结合极佳,施釉均匀,釉色青翠或青色,玻璃质感强,无论是胎或釉,几近晚期的成熟青瓷。器形除作为实用器的碗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礼乐器:鼎、瓿、罐、甬钟、錞于、句罐等。 通过三次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充分认识到瓷器起源研究的重要性,于2009年成立了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包括相关地县干部在内的"瓷之源浙江早期瓷窑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重点探索中国瓷器的起源问题,包括原始瓷起源与成熟青瓷的起源两大问题,其中前期重点开展浙北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调查与研究。 2009年3 6月份"瓷之源"课题组对德清龙山地区窑址进行了第一次专题调查,范围主要是德清龙山窑址群的核心地区,西起火烧山、东至冯家山、北自跳板山、南及鸡笼山,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新发现大量窑址,使德清地区的窑址数量超过了70多处。窑址的分布十分密集,集中在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最密集的亭子桥、下漾山、窑坞里、下南山等区域整体面积仅5平方公里左右。众多窑址的发现,基本建立了从商代至战国时期更完整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青瓷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标本材料。 其次,在德清地区首次发现商代窑址数处。本流域商代窑址原先仅在湖州南郊的黄梅山等地有少量发现,此次又在德清发现,并且在数量上有较大突破,达到了近十处地点。两地窑址在产品上有较大的区别,黄梅山窑址产品以原始瓷为主,器形主要有豆、罐、钵等;德清地区的商代窑址产品以印纹硬陶为主,主要是器形巨大的坛、瓮等,少量的原始瓷,原始瓷器形主要是豆。 2010年3 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博物馆对湖州南郊的南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制作装烧工艺较为成熟。此次发掘对于探索中国瓷器的起源、初步建立太湖地区商代原始瓷编年、深入研究江南商代考古学文化及北方出土原始瓷产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图三、图四)。 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瓷之源"课题组对湖州南部、主要是南山窑址所在的青山地区及其与德清龙山地区之间的东苕溪沿岸进行了专题调查,在南山窑址周边共发现了20多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商代窑址群,同时还在龙山窑址群东部边缘新发现夏及夏商之际的瓢山等窑址。 2012年5-6月、7-8月分别对湖州瓢山窑址和德清尼姑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了窑炉等遗迹现象,出土了丰富的产品标本(图五),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窑址的内涵。产品主要是硬陶,胎质较粗而疏松,胎色极深,多数器物通体拍印粗大的曲折纹;仅在少量素面器物的局部、主要是朝向火膛一侧的局部范围内有黑褐色的釉,釉色深、釉层薄、施釉不均、分布范围不大,从胎、釉种种迹象分析,这应该是一种处于初始阶段的釉。瓢山窑址的时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晚期,而北家山则在夏商之际。瓢山窑址的发现与发掘,以及周边北家山等窑址的发现,是原始瓷起源研究上的又一重大进展[5]。 2012 2014年,瓷之源课题组连续三年对德清境内龙山窑址群外围地区进行了调查,新发现窑址30多处,使整个窑址群的数量达到了140多处。 至此,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及其面貌基本清晰。 二、其他地区的原始瓷窑址考古工作 主要有浙江萧山的鞍山窑址、福建武夷山的竹林坑窑址、永春苦寨坑与德化辽田尖窑址等。 鞍山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鞍山,清理龙窑两条,产品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合烧,原始瓷主要以碗、盘、碟、钵类日用器物为主(图六),不见大型的礼器与乐器类产品。印纹硬陶则多为罐、坛类器物,纹饰较为单一,以方格纹、重回字十字交叉纹、米筛纹、菱形填线纹等为主。使用龙窑烧造,窑炉较为成熟,空间使用合理,是早期龙窑的重要分布区域。其时代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持续到战国时期[6]。 德化辽田尖与永春苦寨坑相距极近,同属于一个窑址群,2015年发掘了辽田尖窑址(图七),2016年发掘了苦寨坑窑址。两窑址面貌基本一致,龙窑烧造,产品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合烧,以印纹硬陶为主。原始瓷器形主要有罐与豆等,胎呈灰白色,胎质略松,施青黄色釉,釉层薄而均匀,玻璃质感强。流行纹饰装饰,主要有绳纹、篦点纹、圆圈纹、堆贴、耳等。绳纹一般位于罐类器物的腹部,通体纵向拍印;圆圈纹则作为与绳纹等纹饰的复合装饰出现,多位于器物的肩颈部;弦纹多为堆贴的凸弦纹,位于器物的肩部起辅助作用;耳多作桥形,较宽,耳面作多道凸棱。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试,发掘者认为苦寨坑窑址年代最早为公元前1749年,最晚为公元前1497年左右[7]。但從产品的器形、装饰以及原始瓷的胎釉特征来看,其时代约为西周早期。 武夷山窑址目前发现两三处,其中竹林坑一号窑址经过发掘[8]。清理窑炉一条,属洞穴斜坡式龙窑,分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其中火膛较宽,窑室较窄,窑室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烟道,呈斜坡状通向地表。产品以原始瓷为主(图八),少量的陶器。原始瓷主要是各种器形的豆。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含较多细砂及小孔。釉多呈青黄色,薄而均匀,内外施釉,剥釉现象较为严重。装饰较为普遍,以豆盘内篦划纹较为常见及复杂,豆盘外腹则普遍施以细弦纹,口沿下有小圆形小饼堆贴。时代为西周早期。 三、原始瓷窑址考古的主要收获与认识 1.发现了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庞大的原始瓷窑址群 从全国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考古新收获来看,浙江是这一时期窑业的绝对中心,占据了窑址数量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与以萧山为中心的浦阳江流域,其中又以东苕溪流域为主。浦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数量比较少,只有20多处,时代晚,基本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产品类型单一,主要是印纹硬陶与日用的碗、盘、碟类原始瓷,是东苕溪流域窑址群的重要补充。 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目前共发现了140多处,从分布上来看,可以分成两个窑址群:德清龙山窑址群与湖州青山窑址群。龙山窑址群目前发现120多处窑址,青山窑址群目前发现20多处窑址。 德清龙山窑址群位于德清县东北部,其区域主体位于今天德清县武康镇的东北部地区,同时包括洛合镇西部边缘和湖州市埭溪镇的南部边缘(图九)。窑址核心主要分布在武康镇龙胜村境内,北到泉源坞、南到火烧山、西到塘坞、东到安全山共分布着110多处窑址。这里地处东苕溪西岸,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向东部广阔的杭嘉湖河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区域内低山起伏,河湖纵横,几乎每一个窑址均有古河道与之相通,因此运输相当便利。德清龙山窑址群时代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连绵不绝,基本不曾间断。这是目前已知窑址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序列最完整的窑址群。 从夏代原始瓷的出现开始,礼器即已成为原始瓷产品的主要门类,商代各种类型的豆占了绝大多数。经历了西周早中期与西周末至春秋早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以后,原始瓷在战国早中期迎来了其发展的顶峰。器物种类极其丰富,除一般的碗、盘、杯、盅、盂、钵、盒、碟等日用器外,还大量生产仿青铜礼器和乐器,以及少量的兵器与工具。礼器器形有鼎、豆、尊、簋、盆、盘、甗、提梁壶、提梁盉、镂孔长颈瓶、罍、罐、壶、钫、鉴、冰酒器、温酒器、烤炉、镇、匜等;乐器有甬钟、钮钟、铸、錞于、钩罐、缶、悬鼓座、钲、磬等;兵器有戈、矛、斧、钺等;工具有锛、凿等。并且同一种器类往往有多种器形,造型丰富多彩,极富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器物多体形硕大厚重,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无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均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湖州青山窑址群位于德清龙山窑址群的下游,两地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这里地处湖州市南郊原青山乡范围内,因此名之,今隶属于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窑址的主体位于现在的青山、南山、青莲诸村之内,有窑址20多处,按产品差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接近于龙山类型,以印纹硬陶为主,器形主要是大型罐或坛类器物,但胎质多呈桔红色,云雷纹方正规则,排列整齐。另一类几乎纯烧原始瓷,称为青山类型,产品主要有豆、罐及盖、尊等。时代初步判定均为商代:最早从商代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代晚期。 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本地区从夏商时期开始出现窑址,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绵不绝,基本不曾间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窑址群。 其次是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从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地区的窑址不仅发现数量多,已达140多处,数量相当庞大;许多窑址如德清亭子桥窑址,分布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出现了晚期窑址中常见的纯瓷片层堆积(图十),产品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第三是产品种类丰富,除生产日用的碗、盘、碟类器物外,还大量烧造象征身份与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而这些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仅见于东苕溪流域。 第四是产品质量高,尤其是战国时期,许多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青翠匀润、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强,几乎可以与东汉以来的青瓷相媲美,不仅标志着原始瓷已完全成熟,也是原始瓷发展的最高峰。 第五是烧造瓷器的龙窑的起源与成熟。东苕溪流域是烧造瓷器的龙窑起源与成熟的地区。在夏商时期瓢山、南山窑址出现最早烧造瓷器的龙窑,但尚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处于龙窑发展的起源阶段,经过西周春秋时期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龙窑已基本成熟。 第六是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春秋时期大量出现作为间隔具的托珠,形体小、制作精细,可有效地保护釉面。战国时期则大量涌现各种支烧具,成功解决了窑炉底部器物生烧的问题.使瓷器质量有了巨大的飞跃。 第七是独立窑区的出现。自夏商时期开始,本地区即形成独立的窑区而不再依托于生活遗址中,并且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制瓷业已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存在。 因此,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無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研究原始瓷起源、探索"瓷之源"的最理想区域,也是探索成熟青瓷起源的先决条件。 2.确定了瓷器起源的时间、地点与过程等 处于起源阶段的原始瓷窑址,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均集中在东苕溪流域,至少有三个代表性类型:瓢山类型、北家山类型与南山类型。这三个类型从胎、釉、器形、成型、装烧等工艺上看,可能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发展脉络,其中瓢山最早,南山早期最晚,北家山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归纳起来,瓢山、北家山、南山三个类型窑址的变化如下:产品类型上,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合烧、比例相当逐渐过渡为以原始瓷为主,偶见印纹硬陶;胎从灰黑色较疏松为主,逐渐胎色变浅,胎质致密,最后以浅灰或青灰色细密胎为主;釉以深色局部有釉为主,过渡为以青色满釉为主,最后为基本不见深色的釉;成型上,轮制与手工修整相结合或以手工制结合轮修;装烧上,早期在印纹硬陶上叠烧以增加产量,而到了南山早期则解决了釉的粘结问题,在原始瓷上亦使用多件叠烧工艺,以提高原始瓷产量;装饰上,原始瓷与印纹硬陶无论是纹饰内容、还是装饰技法均有本质的区别。 南山窑址有多个碳十四测年,纵贯整个商代早晚期,与地层分期相吻合,早期为商代早期,晚期与殷墟接近。瓢山窑址的年代当在夏代晚期左右,北家山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瓷器的起源,基本可以上溯至夏代晚期左右[9]。 在东苕溪流域,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整个区域内夏商西周时期各类型遗存的分布逐渐清晰:以下菰城为中心;紧邻下菰城东北面是钱山漾、基山、昆山等大型遗址,东边开阔的河网区是大量的中小型遗址;苕溪西岸的低山上分布着大量的土墩墓;西南边不远处的青山原始瓷窑址群是最重要的手工业区。下菰城几乎处于区域内各种类型遗址的中心位置。不同区域按其地理环境而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功能分区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并严格布局的。 下菰城一带是政治中心,青山一带的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正是围绕这个政治中心布局,是这个严格规划的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是马桥文化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基地,也是商代中期以前独立于居址之外的唯一的一种手工业门类。其产品主要流向于作为政治中心的下菰城以及周边昆山等大型遗址与东苕溪岸边的高等级土墩墓中。因此原始瓷器是本地区象征身份与地位的显赫物品。它的烧造,是本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良渚文化的高度发达及钱山漾文化的低谷后,伴随着环太湖地区社会再次复杂化的进程开始作为显赫物品而开始的。 四、问题与展望 西周早期是原始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无论是南北方的遗址与墓葬中,均出土了较大数量的原始瓷器,器形以多种类型的豆为主,亦有尊、罐、簋、罍、瓶、壶、盉、杯等。胎釉质量完全成熟,胎色灰白坚致,施釉薄而均匀,玻璃质感强。尤其是北方地区,是整个先秦地区出土原始瓷最多最丰富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较之夏商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均有了巨大的飞跃。然而,这一时期的原始瓷窑址,仅在福建的武夷山与德化有少量发现,作为窑业中心的浙江地区,则几乎不见。武夷山竹林坑窑址数量并不多,且单个窑址的生产规模不大,完全无法支撑起西周早期的庞大需求。在浙江长兴曾发现过西周早期的印纹硬陶窑址,以生产各种高质量的印纹硬陶为主,偶见少量的原瓷豆类标本[10]。这些发现与本地区地墩墓中大量出土的西周早期原始瓷及自商代以来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烧造几乎完全分开的状况完全不符,因此生产西周早期原始瓷应该另有窑址。 关于原始瓷的起源,虽然目前仅在浙江北部的东苕溪流域发现了成序列、成规模的原始瓷窑址,但是以河南郑州商城为代表的商代早期原始瓷、以江西吴城文化为中心的商代中晚期原始瓷等,与浙江目前发现的原始瓷产品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粤东闽北浮滨文化出土的带釉类器物,浦城猫耳弄山夏商陶窑群的发现以及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独立文化圈的存在,无不预示着除东苕溪之外,其他地区也应该有自己的夏商时期窑址存在,这些,均需要日后更丰富的考古工作来作进一步推进。 [1]战国晚期原始瓷衰落以后至东汉晚期以上虞大园坪、小仙坛等窑址为代表的成熟青瓷出现之间,在浙江一带流行一种青釉器物,其釉接近于商周原始瓷,但在胎质上有较大的变化,传统上称之为高温釉陶,也有部分学者称之为原始瓷。此类器物无论是胎、釉,还是器形,均与商周原始瓷有较大差别。其与商周原始瓷的传承,有待进一步研究。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德清火烧山 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德清亭子桥 战国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 1年。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文物出版社.2015年。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文物出版社,201 5年。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萧山鞍山窑址》,科学出版社,2009年。 [7]福建博物院等:《德化县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16年第1期;羊泽株:《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大众考古》2016年第11期,羊泽株:《福建永春苦寨坑发现原始青瓷窑址》,《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10日第8版。 [8]赵爱玉等:《武夷山市竹株坑西周原始青瓷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2011年第1期,福建博物院等:《武夷山市竹林坑一号原始瓷窑址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12年第3期;福建博物院等:《武夷山市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收获》,《福建文博》2015年第1期。 [9]沈岳明、郑建明:《原始瓷起源研究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 [10]郑建明等:《浙江长兴发现龙山西周早期印纹陶礼器窑址》,《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1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