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转变原因探究


  钱岚 王兰兰 陈诺
  【摘 要】中间路线是施复亮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施复亮中间路线的产生缘由及核心主张进行阐述。并探讨中间路线最后转变为接受中共领导,成为民主党派的原因及其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施复亮;中间路线;民主党派
  一、施复亮中间路线产生缘由
  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路线,是指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在抗战胜利后,国内面临着内战的风险,广大爱国的中间人士由此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中间路线,对于当时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而言,这种和平主张无疑是受推举的。施复亮于1946年7月,在《文汇报》发表了《何谓中间派》一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中間派,有它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治路线、对内对外的明确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独立态度"。[1]那么施复亮中间路线产生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四方面:
  (一)儒家中庸思想熏陶
  施复亮从小就受儒家文化熏陶,是儒家的忠实拥护者。虽然后来撰写了《非孝》来质疑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以及受《新文化》等新思潮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儒家思想。但在早年的学习中,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中庸思想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后来当他所有的信仰受到实践冲击颠覆后,他重新回归到中庸思想,取其"和为贵"的特点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走和平改良之路走中间之路。
  (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
  施复亮就读中学时,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其中无政府主义思潮对施复亮影响较大。他崇尚那种个人主义至上、反对政府一切统治管理的自由。因而当面对共产党的计划经济与公有制时,他不能忍受这种"管理";同时又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因此他最后选择了一条介于二者之间又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
  (三)国民党腐败统治
  在国民革命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施复亮认为国民党是唯一可以拯救中国的政党,因而对国民党深信不疑。但实践证明,他的判断存在严重失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以及被任意曲解的三民主义,都使他感到失望。在此情况下,他走上了寻找新的挽救革命的道路,由此提出了中间路线。
  (四)跨党党籍身份影响
  施复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可以说是非常热烈的。但于1923年施复亮加入国民党,"192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公民党合作。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存统由李汉俊、戴季陶介绍,参加了国民党"。[2]于是开启了双重党籍的身份,其政治处境也开始复杂化。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方面不能违反国民党的政策,他方面不能违反共产党的政策,要守两重纪律。" [3]这就要求他做到不偏不倚,再加上后来对国民党的失望以及对共产党力量的低估,使得他走向了中间道路。
  二、中间路线的核心主张
  在施复亮长期的探索下,中间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其中"新民主主义政治"、"新资本主义经济"和"兼亲美苏"三个方面是最具特色的。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施复亮解释说:"在形式上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许它成为少数特权阶级所独占的民主政治。必须把它变成为多数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进一步且须变成为全体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 [4] 这一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平等"、"政治的民主化"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发展过程。
  就历史意见而言,施复亮对于民主政治的追求,反映了他和平、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当时的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下,施复亮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民党专政的反对,争取人民民主自由的愿望。但同时施复亮没有察觉到当时中国局势正发生着变化,共产党人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因此他主张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已不符现实基础。
  就时代意见而言,民主权利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前提,施复亮对于民主的执着追求是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其追求民主的历程中给予我们的思考,即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扬弃,理应比资产阶级民主更广泛、更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离开了民主政治,谈无产阶级专政。总之施复亮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无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有其价值意义。
  (二)新资本主义经济
  新资本主义经济是施复亮中间路线中关于经济建设的内容,"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主张尽量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优点,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工业化;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主张尽量革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弊端,采用进步的社会政策,以保障劳动大众的职业和生活。" [5]
  施复亮对战后中国经济的构想分为二步走,第一阶段是新资本主义阶段即"多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点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促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6]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即"力谋矫正肃清其种种弊害,以达到人人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7]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施复亮关于经济制度的构想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合理认知。"在经济上决不能马上实行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一个中间阶段或过渡时期",[8]施复亮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价值。而且其经济构想体现施复亮本人对国家独立自主、国富民强的热切追求,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值得我们学习。
  (三)兼亲美苏
  施复亮也把中间路线的思路应用于外交政策,提出了"兼亲美苏"即"对美苏两国采取同等亲善的政策,既不助美反苏,亦不助苏反美,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充作美苏合作的桥梁,决不作美苏冲突的牺牲品。"
  "兼亲美苏"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表现了中间派对和平的强烈愿望,对民主政治的殷切希望,对国家独立自主的不懈追求。
  对于施复亮核心主张的研究,可以深切感受到施复亮等中间派的爱国热情、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其主张在调处国共斗争、避免内战爆发扩大上具有积极意义,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平衡力量。但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共内争再起,中间路线失去了机会和平台。最终选择了与他们阶段性奋斗目标一致的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
  三、中间党派向民主党派的转变原因
  (一)中间阵营分化
  中间党派内部出现了关于中间路线的论战,一部分人认为中间路线可实施,其中以施复亮、张东荪为代表;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间路线在中国行不通,其中以马叙伦、李平心、伍丹戈为代表。论战的结果是中间路线在中间党派之间的认同度下降,中间党派之间出现了大分化。
  (二)国民党反动统治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除了对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进行围剿以外,也开始大规模迫害民主人士。到1947年10月底,悍然宣布解散民盟,对民主进步力量进行全面打击与迫害,导致中间派人士失去了生存空间。
  (三)人民革命力量
  战争局势发生着迅速变化,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就在眼前,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再加上共产党的热情帮助,导致中间派中的大部分民主爱国力量开始觉醒,与共产党采取了一致立场,制定了联共反蒋的政治路线,实现了由中间党派向民主党派的转变。
  到1949年,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筹备"新政协"并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间派向民主派的转变,也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施复亮他一生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他所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新时代的每一个人去学习。他的中间路线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施复亮从主张中间路线到接受中共主张的转变,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民主党派人士的思想转变,对其中间路线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坚持和发扬多党合作的传统。
  【参考文献】
  [1][9]施复亮.何为中间派[J].文汇报1946(7):14.
  [2]钟复光.施复亮传略[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施复亮.悲痛中的自白[J].中央副刊,1927(1):157.
  [4][5]施复亮.中间派的政治路线[J].时与文,19479(3):14.
  [6][7]施复亮.战后中国应取的经济政策[J].四川经济季刊,1944(9):15.
  [8]施复亮.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J].观察,1948(7):24.
网站目录投稿:白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