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项目资金存在数目繁多,管理混乱的特点。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在比较完善的财税体制下,对这个问题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制衡体制,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下文以美国为例,介绍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体系。 项目评估分级工具,是用于预算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估技术工具,是一次项目资金管理的创新。它通过对预算项目的目标、设计、规划、管理等进行全方位评估来确定项目的绩效及其实现可能性。它由一系列提问组成,为整个政府部门内部评估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美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按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克林顿时期《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提出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政府成效与结果法案》为美国新绩效预算改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框架。布什总统的《总统管理议程》形成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战略实施框架。绩效评价工具PART(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实施,构建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微观基础。PART对项目的评估采取高度的事实依据和高期望值方式,其目的在于:联邦政府项目的绩效应该优秀政府的本质,而不能仅仅符合法令的要求。这份问卷中占权重较大的是项目管理部分和项目效果、会计责任部分。项目管理部分是针对项目管理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财务疏漏和为改善管理所做的努力程度,权重为20%。常见的问题包括:部门是否定期地搜集最新的可信的绩效信息,包括来自项目主要合伙人的信息,是否利用这些信息加强了项目管理并提高了绩效?政府部门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合伙人是否明确掌握成本进度和绩效结果的信息?是否所有的资金(包括联邦政府的资金和合伙人的资金)都是为计划内的预期目标支出的等。而项目效果、会计责任部分,这部分权重占比最大,为50%,它是根据战略性规划和其他方面的评估,结合项目目标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级,是否实现了年度和长期的目标,有效性如何。 审计是对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系统。而美国政府审计则更为历史悠久,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便已把对国家财政的审计监督提上了议事日程。1789年的财政法规定在财政部内设立审计官。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美国联邦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审计的法案,大大促进了美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自20世纪40年代产生和发展,源于联邦审计总署对公营企业年度预算和工作计划的审计。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公司控制法》确立了联邦审计总署对公营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权力。1946年的立法机关改组法中,要求审计长对政府行政系统的每一个机构进行费用分析,以帮助国会确定公共资金是否被经济地和有效率地管理使用,并改变过去详细审计的方法转而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 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主要分成两部分:即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项目效果审计。根据美国法律,联邦审计总署的审计调查权限涵盖一切与公共资金有关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情况,并就其存在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审计报告递交国会。国会的拨款委员会每年向各单位提供专项资金时首先会审查公营部门对审计建议的接受及整改情况,如果接受或整改情况不理想,甚至不予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