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媒体上比较关注的大学生恋爱消费高消费问题,通过对江西财经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在恋爱消费中的支出相比个人消费加起来总和偏高的。然后运用相关的心理学和会计学理论对这种消费行为带来的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是: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符合社会主流观念,但是对自己的高消费且要进行恋爱理财的意识不强。这种心态和非理性行为的形成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同龄群体中的群体规范、家乡传统婚恋习俗和社会舆论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消费 恋爱理财 校园爱情 目前大学校园内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不仅有"没谈过恋爱就算没读过大学"的说法,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大学"必修课程"。而近年来,校园畸形消费非常严重,突出表现之一便是"恋爱消费"居高不下,甚至已经大大超出了大学生及其家庭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大學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将具有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将会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因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们的消费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关注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心理与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度、合理、科学的恋爱消费观念,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但各个网站上时有评论发表,学者们也开始从各个学科角度进行了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定性论述和定量研究。 张金学、薛亮和耿显武认为:大学新生中恋爱的普及率和普及速度都在呈现递增趋势,而且从众现象很强烈。2001年6月,笔者对1100名将结束大一学业的学生调查得知,有42.71%的学生有异性朋友,其中有29.43%的学生确认在恋爱。赵富才认为:当代大学生恋爱支出过度,情侣穿名牌、吃高档饭食、出入于歌舞厅等,不仅耗费精力,更需高额费用。他们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胡艳萍和曾汉元认为功利型恋爱观在女大学生中相当普遍。这种恋爱观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的家庭出身。家庭经济条件差,难以承担高额学费,就业压力大,是功利型恋爱观产生的外因,而贪图享受则是其内因。李永华,鄢庆丰在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大学校园恋爱过或正在恋爱的学生群体中,认为恋爱时消费比恋爱前消费多花1/3以上的占57.5%,认为没有什么变化的占28.0%,只有14.5%的认为比恋爱前少花一些。罗萍、封颖在2000年6月对武汉大学社会学系98级本科生所做的"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念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学生恋爱中,男生在实际上或者在观念上仍倾向于充当"掏腰包"的角色,在恋爱消费上或多或少地采取主动。 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研究角度来讲,主要运用经济学、消费行为学等理论集中于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内容以及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致力于提出合理化对策。(2)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以大学生整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群体中出现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畸形消费现象。(3)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的占大多数,而定性研究较少。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有关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对大学生总体的描述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江西财经大学随机抽取的100位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来实施调查并抽取一小部分做访谈调查。一方面,该高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相对良好、环境相对优良的二三线城市,且该校学生月均消费额在600元至900元之间的消费水平是最常见的,在一个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顺口溜"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中,月消费额在这个水平的只是"扮酷"的"一般户",表明该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属于中等偏上,这个与其他院校显著不同的特点是本次研究区别于其他调研的地方。另一方面,这次调查对象是依据男女均等、覆盖四个年级的原则抽取的,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研究的实证资料是笔者在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后,编制半标准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和访谈信息来获得的。然后运用相关的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学理论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撰写论文。 对于收集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本研究采取了分类等定性分析的方法加以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做有系统、有方向的探索。透过分析,找寻出相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者社会行为,进而导出它们及资料与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通过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一般性的规律,以定性研究来探索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 三、大学生恋爱消费的现状 本次对调查对象恋爱消费现状的描述,主要从他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结构、支付比例和承担能力三个方面来表现,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在恋爱消费中的支出是偏高的。 消费结构方面。由于在本次调查中的被访者均为同一所大学同一个校区的在读大学生,大家在恋爱消费结构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较高的趋同性。具体的消费结构表现是:同处一地的情侣之间的消费形式有吃饭、逛街、买日用品、送礼物及打电话等。如"吃饭,80%以上;逛街买些小东西如零食、衣服、小饰品,上网50%",可见吃饭、日用品消费和富于感情的礼物馈赠是大学生情侣消费的主要方式。分隔两地的情侣之间的消费形式则侧重在通讯费用、交通费、旅游和送礼物上,而当双方有机会在一起的时候就自然转化成前一种情况。如"打电话,65%;买东西,18%;吃东西,17%"在这里,打电话、发短信和上网聊天都是以感情交流的目的而出现的,即属于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方式。endprint 支付比例。在支付比例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中出现了四种情况,即:男方承担大部分、随时随意、分摊(或称AA制)、没所谓,共同承担,没有出现完全由一方包揽全部的现象,这也许与在校大学生相互间较平等的交往地位和相似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如"男方占44.4%";"随时随意占16.7%""平摊占16.7%";"无所谓,俩个人共用22.2%"。在本次调查的全体对象中,传统的或说能体现绅士风度的男方付帐的情况仍占较大的比重。 负担能力。调查统计得出有64%的同学正在谈恋爱,而36%的同学没有谈恋爱。其中调查对象中有8%的大一,62%的大二,24%的大三,6%的大四同学。说明在大学里恋爱趋势成正态分布。调查表明恋爱消费占同学总消费的38.33%75.3%。其中,总开销在600元以下的占22%,600到700之间的占12%,700到800之间的占18%,800到900之间的占8%,900到1000之间的占16%,1000到1100之间的占6&,1100到1200之间的占8%1200以上的占10%。为恋爱开销100以下的占50%,100到200之间的占11.1%,200到300之间的占16.7%,300到400之间的占5.6%,400到500之间的占5.6%,500以上的占11.1%。 四、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态度。在"大数目的恋爱消费时,您对金钱分配的看法是?"这个问题中,大部分采取AA制付帐方式或花费数目不大的情侣之间在心理上都会实现平衡,当自己为对方花钱时觉得心甘情愿,而对方为自己花钱时也认为理所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是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来处理交往过程中的物质消费的,希望实现双方的对等,还有个别的男生则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帐是一件理所当然但是很不甘心的事情。具体如在"您可以接受""情侣消费的消费品价格比一般的消费品贵吗"中,只有11.1%表示坦然接受,38.9%表示勉强可以接受,27.8%看情况而定,22.2%表示接受不了。在对象的选择中,10%十分重视恋人的经济能力,12%比较重视,40%偶尔考虑,14%不在乎,24%没必要考虑。可见,除了自己的经济独立观念及传统观念影响之外,感情深浅程度及对方的经济能力是衡量一方选择另一方的重要条件,且与情愿程度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消费动机。当在选择各式消费行为花费时,问到"进行与恋爱有关的消费时,您会考虑的因素是?"时,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为了爱人需求,55.5%的人也会考虑价格因素,质量和外观也是同学考虑因素之一。大多数消费是基本需要,都属温饱问题,或者是为了娱乐,也是礼节。情感的表达是所有人共同的消费动机,很明显,物质的消费是以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出现在校园爱情消费中的。 消费效果。物质的消费在恋爱关系的变化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就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恋爱时,您对恋人的经济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金钱付出或说物质投入在关系的建立、深化和鞏固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恋爱是为了开心,而消费行为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甚至会成为评价对方感情或品质的衡量标准。消费行为在这里已远远不止于这种行为本身,它成为一个重要载体,对方对自己是否有真情、是否足够重视这些难以精确度量的主观感觉都被校园情侣们拿到了消费行为中来衡量,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校园情侣对恋爱消费行为的依赖。 在观念方面的影响又怎样呢?如有没有使自己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发生改变?请看被访者的答案:"有必要且已经制定理财计划的有22.2%","有必要但没有实行的有16.7%","可有可无的占38.9%","没必要,但对方想做的话可以11.1%","没必要也不会去做的有11.1%"。校园情侣所经历的恋爱消费使他们的金钱观念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化,在某个方向上淡化了他们对恋爱理财的重视程度。 五、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学角度分析 恋爱观。交换论者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是一种交换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交换的观点去考察所有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在友谊和爱情中也存在社会交换现象。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背景、教育水准、长相身高乃至对对方的呵护和殷勤程度都可能成为一方衡量另一方是否"可爱"的尺度。因此,虽然我们常常反对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但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婚姻却十分普遍。 在进行表面上相似的物质消费的同时,大学生们在心理上对恋爱精神的要求却各不相同。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选取了两个问题来考察,一是对浪漫爱情的认识;二是对物质和精神在校园爱情中所占比重的理解。对于浪漫的认识,出乎笔者意料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都坦言没有认真想过,而想过这个问题的人的答案也与媒体中通常所描述渲染的场景相差甚远,基本上是一种较朴素、自然的态度。如"喜欢实际的爱情,对浪漫未思考";"体贴的细节,如吃饭时帮着挑鱼刺,过马路时主动走在比较危险的路边,等自己的时候很耐心,不会不耐烦等";"两人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平平淡淡才是真,较现实";"自然型的,比如晚上在湖边两人并坐看星星",可见校园情侣们的浪漫观的核心是优美、体贴的细节,易于实现并充满感情色彩,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基础。 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在校园爱情中所占比重的理解,访谈结果总结之后发现大家的态度可分为三类:赞同大学里的爱情就是单纯的感情的交流、大学生恋爱以感情为主但物质也必不可少、大学里也不乏有为了金钱等物质因素而恋爱的。如"同意,大部分大学生面对事情少,生活压力较少,相对较单纯";"不能一概而论,很少部分是为纯感情,更多的因金钱、寂寞、赌气,为找一个伴,而非特别爱对方";"都是需要物质的,不同时段需要的表达方式不同,没钱是没人跟的"。他们相信校园爱情的主流是感情至上,这时候,物质是以一个辅助工具的角色出现的,它不是第一位的但绝不可少。endprint 性别角色。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性别角色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内容贯穿其中,通过这一过程,孩子成长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成熟的男人或女人,从而在社会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性别角色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84男女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必然会对男女两性形成不同的社会期望。通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性和女性便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互有区别并与社会期望相符的角色行为。 毫无疑问,这种性别角色的不同也体现在情侣之间关于消费态度对自我与对方的不同评判标准上。如"因为自己是男的,无奈";"重要作用,女方会把舍不舍得花钱作为重不重视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社会决定了男人比较有能力,应该多付出一点";"不觉得女方花男方钱正常,AA制使双方都没负担,很好"。显然,这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期望既有传统观念的深刻烙印,也不乏现代思想和西方观念的冲击,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变革。 2.社会学角度分析 同龄群体。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说,同龄群体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群体互动的角度来看,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较容易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从而出现模仿、攀比、从众等现象。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笔者在这里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同龄群体影响作用的问题,以探究恋爱中的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受到他们的同龄群体的影响程度有多深,这里的同龄群体选取了日常接触机会较多的学校、宿舍、班级、朋友圈四个群体,调查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受外界的影响,少部分人会产生攀比心理,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会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比如"没有,属于个人的行为,没有从众";"没有必要攀比,礼物不在贵,只要真心就行";"要比,有虚荣心,但会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太高的就不比"。在这个同龄群体中,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规范,引导着这些情侣的恋爱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和适度。 家乡风俗。也许因为被调查者在大学以前都是在家乡不间断地读书多年,一直生活在一个较固定的范围内的缘故,大学生们受到家乡婚俗风气的影响相当深。如"男女平均分摊较多,因此觉得女方买单很正常";"有,男方花钱多很正常";"男生付錢多是种绅士风度,应该承担得多一些、付出多一些才对,经济是体现之一;"有,认为AA制会拉开一点距离"。由此可见,居住地的习俗在个人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参照作用。 社会舆论。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公共媒体时时刻刻地向身在其中的人们传输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年轻有文化的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同时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在媒体大肆渲染大学生恋爱高消费、天价恋爱太奢侈的时候,更多的其他学生是否受到了影响?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一点可以从被访者对恋爱高消费这种行为的看法中得知。如"要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家境好无所谓,若家境不好用父母的血汗钱挥霍则不好。大学中还是不要让赤裸裸的金钱完全取代感情的地位";"不认同,有些东西需要物质来表达,但不能多,它是一种炫耀;有些行为可以理解,如富家子弟习惯高消费、贫家子弟用自食其力的高消费证明自己的能力等,但自己不会效仿";"不赞同,觉得没必要。恋爱不能用金钱来界定,高消费纯粹是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为感情而高消费是可以的,但这种方式不宜提倡"。从中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奢侈恋爱和校园爱情中的高消费行为是持一种较排斥的态度的,在是否要为了炫耀而进行奢侈消费这个问题上,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坚持的原则,量入为出和适度消费仍是大学生在恋爱消费上的首选,这与媒体所导向的主流价值观不谋而合。 六、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大学生在恋爱消费中的开支普遍是偏高的,他们虽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稳定的价值观,从这种成型的价值观所衍生出的恋爱观和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期望也是符合社会主流观念的,但是对于他们自己高消费行为需要进行理财的意识不强。这种结果的出现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同龄群体中的群体规范、家乡传统婚恋习俗和社会舆论有关。 基于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所以笔者所搜集到的访谈资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会与被访者的真实行为产生偏差,这是本次调查的一大遗憾。另外,由于本组理论修养的局限,在分析行文时也许还有不足之处,这还需要今后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