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纳 涂欣 龚坚 在崔愷院士的主持下,苏州火车站交通枢纽的建筑设计和广场景观设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建筑专业主要负责人参与了火车站站房和火车站广场景观廊的从设计到实施配合的全过程,对于景观廊这个特殊"小建筑"的设计建造亦有不少心得。 廊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一直被广泛采用,其作用一般是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能够遮风避雨,实用性强;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景观构成元素,可以分隔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在很多情况下,廊还是引导和限定游览路线的建筑要素。苏州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中对于廊的使用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它的上述功能特色,并在车站广场这个特定区域里,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廊这个古老的建筑形式以新的时代特征。 苏州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分别位于南北站房入口处,北广场230m×105m,南广场230m×150m,南北广场中的景观廊总覆盖面积7 335m2,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图1)。北广场的廊设计成两组相对的U字形态,以较弱的通透式廊道分隔了位于广场东西两侧的长途汽车站和公交换乘站建筑,形成由大型建筑到亲人尺度的过渡;又以U字形本身围合成各自的小院植树造园,廊内设座椅、指示牌、书报栏等实用功能,再由亲人尺度进一步提升为宜人环境,为烦躁无序的火车站集散广场辟出一处清静的休息场所(图2)。南广场的廊设为转折弓形,采用放收的空间效果,将临河码头区域与车站广场贯通一体,又略加区分。南广场面向老城区护城河,更强调文化特色,廊子不再做自身的围合,而是作为广场雕塑水池的界定与背景出现,同时兼顾把广场与东西两侧的公交车停靠站和社会车辆落客区域分开,减少广场的杂乱感(图3,4)。南北广场廊子的引入有别于以往火车站广场设计中强调开阔宏伟的通常做法,增强了对人流的限定和组织疏导,提高了广场在极端天气里的使用效率,符合火车出行旅客的候车机动需要,提升了火车站广场的环境品质,使得南北广场与火车站站房、长途汽车站、公交换乘站共同组成丰富、多层次的视觉和空间效果。 通常的园林游廊属于休闲观赏建筑,隐现于山水之间,往往尺度较小。以颐和园的长廊为例,其宽度2.4m,柱子高度2.2m,一般的私家园林游廊则尺度更小。而位于火车站广场的景观廊要考虑广场的大尺度和与周边大型建筑的协调关系,也要充分满足所服务进出站广场的人流穿行需要,同时还需要顾及人们对廊这一建筑小品的基本感知。最后经统筹地下空间柱网、汽车坡道、楼梯出入口等要素,北广场廊子延续地下空间的8.4m柱网、南广场采用6.0m为基本模数,屋檐高度5.30m,廊中的分隔墙高度2.20m,全部为钢结构形式。为进一步体现苏州地域特色,在廊子起点的入口作了圆洞门予以强调,使廊本身的空间趣味和视觉效果增强,也呼应了景观廊所包含的园林小品的文化内涵(图5)。 在结构方面,景观廊采用钢结构的组合梁柱体系,屋顶采用与火车站站房相同的灰色直立锁边铝合金板材,梁柱均为栗色工字钢型材的裸露搭接,虽然交接情况复杂,但突出了钢结构构件的几何美感,使得整体既富有力量感又不失细腻精致的韵味(图6,7)。 景观廊设计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统筹广场地下建筑的人员出入口、机动车、自行车坡道出入口,使这些上到地面的楼梯坡道置于廊的统一规划之中,并能与人的活动范围自然衔接,从而保证了使用的便捷性。由于这些地下出入口的情况不一,所以尽管廊的建成效果是整齐划一的,但廊子本身的柱网形式和格局也多有不同(图8~10)。例如,以人行为主情况下是单柱居中、墙体居中的复廊式格局;在连接车行坡道的的情况下,是双侧立柱的格局。在通向地下的四跑楼梯上方又是单柱的伞状结构(图11)。此外,由于地下建筑柱网尺寸的局部变化,廊子也无法做成全正交的理想柱网,在南北广场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非标准模数单元,也给钢构件的节点交接带来不少麻烦。施工图的设计重点是将这些模式和尺寸变化都化解在造型中,在檐口、梁柱交接处的节点细部控制上形成完整统一的效果。所以设计模型对节点的推敲需要格外细致,并且在思考过程中要尽可能穷尽所有情况。在钢结构加工阶段,所有节点再与钢结构生产单位进行对接,既要坚持所有节点交接的统一性,也对存在难度和过于理想化的地方进行调整,达到可以实施的效果。例如,有的非正交柱网的工字钢组合柱为非全对称组合,梁也形成了接近于平行四边形的变异,但是交接部位还是严格遵照既定的逻辑进行,虽然看起来稍有变形,但实际效果还是比较精美的,与正常柱网达到了完全一致的效果(图12)。 坡屋顶的排水一直都是一个难以取舍的方面。景观廊的屋顶为双坡式,下弦钢斜梁虽然从檐口回收,但所有的钢梁为平面45°斜交且均为裸露结构,并要一直延伸至组合柱,如果有雨水管伴随将会大大影响钢梁的视觉效果,而且在组合柱的位置也难于安装立管并引出。 针对这一情况,本设计决定采用散排的方式,减少檐沟排水的复杂造型,使得檐口呈现简洁利落的效果。由于在地面上设置了一个踏步高差,实际使用起来也没有出现飘雨积水问题。 施工配合阶段,除了与钢结构加工厂对接,景观廊还随业主新的使用要求进行了部分调整,如在南侧景观廊的中部隔墙处增加了多组石板碑刻用以弘扬苏州地方文化,进一步强调南广场的人文特征。碑刻要既能清晰地表达相关的内容主题,也要与廊子的整体造型相协调,体现出一次设计到位的品质。经过仔细推敲和现场放样,确定了石碑的大小、材质和镶嵌方式,对字体的横竖排版、字高都做了精确的规定,保证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图13)。 值得一提的是,原设计灯具为发光菱形灯箱造型,沿着每个梁柱节点的斜梁端头放大组成的菱形空隙贯通整个廊子。在实施阶段,由于在柱间距中的灯具跨度较大,一直没能找到适合的结构方式加以实现。最后,在施工单位的建议下对灯具进行了简化,由原来的连续灯箱改为灯具集中在每个柱子上方的菱形体内,灯箱呈上下四棱锥组合形状,并与斜交钢结构扭转45°,亚克力面层采用了板材直接弯折的方式,消除了杆件结构可能造成的暗影,灯具轻盈均质、折面细腻,完全嵌在上下弦的结构斜梁空档中,与钢结构杆件配合得当,也算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图14)。 苏州站南北广场景观设计中,以"廊"这一建筑形式统领绿化、水池、雕塑等景观元素,成功地构建了具有现代感与苏州特色的广场空间,其中景观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设计和实施过程,既有规划上的独特创意、建筑的精心组织与景观、结构等专业的默契配合,也离不开对节点的细致推敲和把控,较好地体现钢结构构件之美,并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