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12) 【摘 要】苏轼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多有切身体会,加之自身经历不同,被后世称作文艺的全才。他的文论思想可谓一语中的,点出关键,继承并深化前人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他形神兼备说的文论思想,不仅对宋朝文人画与文人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文学理论当中也以一种新的视角完善文学创作,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通过研究苏轼形神兼备说的发展过程、内涵、作用以及传承和创新来系统化地学习、认识、理解古代文学理论。 【关键词】苏轼;文论思想;形神兼备说 引言: 历代文人墨客对于形神关系不断探索,有侧重形似的"穷形尽相说",有侧重神似的"诗而入神说",其中苏轼提出的"形神兼备说"辩证地对待二者关系,将二者融合贯通在一起,并且在苏轼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其文学理论的实践。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首题画诗影响深远,鲜明地表现了苏轼的形神兼备理念。本文运用横断和纵剖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苏轼形神兼备说的发展过程、内涵、作用以及传承和创新来系统化地学习、认识、理解古代文学理论。 一、形神兼备说 苏轼是集儒、道、释三家于一位的杂家。他屡遭贬滴,漂泊颠沛,这种人生际遇,使其思想较为复杂,儒、道、释都对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认为儒、释、道三派指归、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同生并存、融合杂揉。也是因为这样波折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苏轼的思想表现出了海纳百川、开放豁达的特点,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儒家的入世有为,引导苏轼热爱生活和人生,让他即使在政治仕途失意之时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对面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在宁静之中悟得人生、自然真理;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让他收获思想上的大成,使其遇事更能通透豁达。然观其作品,儒家思想在苏轼心中占据主要地位,在于他忧国忧民、关心国事、关心国局发展的诗作。这些诗作反映出来的正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进入仕途为国效力的正统观念。 苏轼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需要来融合儒道释三家,影响了他思想和思维的扩展,使他形成了一种圆润、通畅、自然、理性的思维模式。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写道:"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公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1]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其"形神兼备说"的文学理论。他认为"诗画本一律,其两种艺术本质追求和思想是一致的,即不能拘泥于形,也不能单纯追求神似",否则无论是诗或是画都达不到较高水平。从苏轼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并非不要外在的"形",而是说"神"乃在"形"之上,在"形似"的基础上,一定要达到"传神"的境界,才称得上是好作品。 从前四句诗中可以看出苏轼论诗、画时强调好的绘画作品不止要求形似同时也注重神似的观点。这句诗指的是写诗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外象特征上,就一定不是个好的、优秀的诗人。在这句中,苏轼并没有将"形"(事物外象特征)与"神"(主题思想)对立起来,相反他也在强调"形"和"神"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衬托的关系。你不能在一个文学创作中单单重视事物的外部特征,写得华丽典雅、辞藻繁复;你也不能单单重视事物的本质和精神特征,写得诘屈聱牙、古板无味。 "诗画本一律,天公与清新"这句说明诗文与绘画的要求及艺术规律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自然、天成、清新为上。他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所说的"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就明确表达出这种观点。诗画都是同一创作主体的感情的宣泄,是主体精神的一脉贯通,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前两句肯定了边鸾、赵昌的传神之作,也说明了"形似"的基础重要性。随即后两句提出了他们的画作与王主簿的两幅折枝画一比较,就显得有些不足,而不足之处就在于它们缺少诗意,指出了"神似"的韵味和重要性。 诗的结尾处说"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其实这正是苏轼著名的文章——《传神记》中所表达的观点的阐述,即认为文论中可以用有限的、不多的笔墨,表达事物无限的深刻的神思。他说:"传神与相一道,欲得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2] 关于形神关系的思考,苏轼最初尤为推崇画家吴道子,他在多篇诗文中称赞吴道子善画鬼神人物,尤为传神。然其后来尤为赞赏王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和画都要求形外之意、言外之意。"诗贵隐,画贵藏",并非不要求形似,而要追求"神"、"形",追求一种精神与意韵。 二、形神关系的发展 形神关系的产生与早期道家的"器"——"道"关系有关。"道"是无形的,而"器"是有形的。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有"德"圣人,皆是"道"的载体。至此早期的形神关系也被指出,"形"是"神"的载体。接着在历朝历代中,有關形神谁主谁次的问题成为主流。这里主要的文论观点有侧重"形似"的"穷形尽相"说和侧重"神似"的"诗而入神"说。 "穷形尽相"说。首先陆机关于艺术形象塑造的这一系列论述,很具有首创意义。其次刘勰对陆机的"穷形尽相"说作了进一步发挥和深化。后来钟嵘评诗,突出说明了文学创作必须要注重形似,以来吸引读者兴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唐代诗人更多地受这种理论的影响。从这些文人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形似"说的深化,外部描写尤为精细、准确,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一种神韵。这就意味着形神关系的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形似"追求——"神似"。 "诗而入神"说。首先由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中对诗歌的艺术形象初步提出"入神"的要求。他反对一味追求形似,认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3]他也强调"离形得似"[4],即寻求象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沦浪诗话·诗辨》中,将"诗而入神"说提出,可以看出严羽对"神似"的重视,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形神关系提供了基础。 苏轼处于二者之间,他没有偏颇任何一方,而是将老庄哲学和儒家中庸思想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他支持"形似"和"神似"的共同作用,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共同为文学创作服务。苏轼要求在描写客观事物时,抓住个性特征,深刻精细地描绘出来,传出事物和作者精神,反映出特有的本质。 三、结论 直至当代,仍然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研究形神关系,在我看来,万事万物都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提倡中庸之道,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表明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赖、同生同灭的,所以苏轼的"形神兼备说"是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尤其是在以后的文学学习和文学创作中,要自觉地在潜意识当中植入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的中和,切不可只顾一方、"华而不实"或"得意忘象",而应该力求"金相玉质"。 作者简介:赵晓倩(1992—),女,河南省鹤壁市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参考文献】 [1] (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25-1526. [2] 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09. [3] 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14:28. [4] 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