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为更好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2014年以来,曙工处工会进一步弘扬大庆铁人精神,发挥劳模、技术专家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职工搭建创新创效舞台,扎实开展劳模(专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团结带动广大职工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有效提升了职工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做法 (一)抓统一布局,明确创建方向和工作定位 1.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建立创新工作室。围绕主营业务发展需求,明确了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方向。一是针对大修作业提速提效受井况、人员素质影响的实际,在作业六大队(大修作业队)成立了以技术带头人、劳模龚小兵为代表的小兵创新工作室;二是针对特油作业区SAGD、水平井等新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施工难度和风险逐渐加大的实际,在作业四大队成立了以技术专家孙玉新和周渝为负责人的新渝创新工作室;三是针对生产准备大队技术工种齐全,采油作业对技术服务质量不断升级的新需求,成立了以技术带头人蓝宗军为负责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四是针对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作用日益凸显的实际,为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成立了以信息技术带头人王冲为负责人的王冲创新工作室。四个创新工作室的建立,覆盖了全处主营业务、生产辅助业务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来解决生产技术及管理等瓶颈问题,在他们的助推下,实现了全处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2.上下联动,为创新工作室提供良好条件 处党政领导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特别重视和支持创新工作室建设,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工会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处行政和工会先后为工作室配备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相机及配套工具等办公设备40余台套,专业书籍300余册。 3.集中人才,打造技术攻关团队 注重发挥劳模先进、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等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广泛吸纳经验丰富的大队领导、小队技术员和操作岗位人员参加,增强工作室的技术力量。小兵创新工作室和新渝工作室均有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大队长、生产(技术)副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技术员参与其中;王冲创新工作室从一、二线选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爱好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形成肯吃苦、肯钻研、肯奉献的青年团队;生产准备大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不分年龄、身份,汇集了懂经营、会管理、能革新的各类人员,形成突出群众性参与的综合技术团队。 (二)抓制度建设,增强工作室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1.突出基础性。坚持标准化、规范化与灵活性、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活动考勤等基础管理制度,我们鼓励各工作室在落实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自选动作",尤其在自身业务范围内加大探索,不断完善,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到制度层面。 2.突出带动性。推行"导师带徒"制度,签订《培养协议书》,规定每个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每年要带出2名合格徒弟,每个创新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带出1名合格徒弟,通过集体办公、导师经验分享等手段,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创建以来,共签订师徒合同80余份,开展导师带徒和集体培训活动26次,井场小课堂单兵教练100余次。 3.突出实践性。坚持与基层实际需求相结合,强化创新工作室的职能发挥,为生产经营服务。小兵创新工作室和新渝创新工作室设立技术人员轮流值班日,对现场反馈回来的难题,及时研究应对措施,确定具体解决方案,增强了服务针对性。 (三)抓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室有效运行 1.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各单位生产经营不同情况,深入与各工作室研究,确定工作计划、方向和重点。如:小兵和新渝创新工作室涉及的业务性质相似,都面临人员结构调整,新转岗工人、新上岗大学生、转业兵多,操作能力低、安全风险增大等问题,因此主要工作放在"师带徒"促进职工技术素质和操作能力提升和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上。 2.注重过程管理。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各单位主要领导参与管理。处工会督导活动进展情况,每季度组织工作室负责人召开交流沟通研讨会,对相关项目协作攻关,优势互补,成果经验共享,转变单独作战现象。如:依托王冲创新工作室的信息技术优势,作业六大队研制了转盘扭矩时时监控系统,一改过去转盘扭矩读数不准确,造成设备、钻具等损坏的情况。 3.强化成果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每半年进行创新成果评选,年度评选创新能手。注重优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截至11月份,我处共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7个,拥有成员101人,全处职工凝聚智慧,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确立创新课题19项。据不完全统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技术难题60多件,申报发明专利4项,创经济效益近400万元。 二、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基层工会的工作指导上看,还存在重部署轻督查、重形式轻内容、上报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从创新工作室作用发挥上看,还存在普及度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够快、打得响的品牌不多、产品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带动能力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都亟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创新合力 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要积极争取党政的大力支持,将创新工作室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激励劳模、技能专家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引领更多职工成为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要加强研讨,相互促进 工会应当做好协调员,加强各工作室间协作攻关,优势互补,同时结合班组建设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促进成果研发和转化,做到资源整合、互利共享。 (三)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经验 要及时总结,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新时期劳模工作和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品牌,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