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文:李岩丨壹心理专栏作家
  孩子会因为遇到挫折而产生情绪。此时,大人抱着"良好的初衷"而进行规劝和教育,希望孩子在将来有更强的面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大发脾气。
  但是——
  难道我们只能事事哄着孩子开心?
  难道不该教育孩子输得起?
  为了将来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难道不该从现在就用压力来磨练他?
  孩子会逃避还是面对?
  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情绪过于激烈,那么下次,他更可能会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对"这类挫折。
  这里先是我们一位同事的经历,恐怕大家对这类事情并不陌生:
  "小学一二年级时,我数学学得还蛮不错的,毕竟比较简单嘛,我从小又是个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学生。
  可是三年级换了个数学老师,很严厉。有一次因为粗心做错题,我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从此,我开始害怕数学,数学成绩竟然也跟着下降。父母老师对我每讲一次道理,我就讨厌一次数学,也隐隐讨厌学不好数学的自己……"
  这位同事现在知道了,她一直在讨厌、惧怕并逃避的,并不是数学。或者说,数学只是无辜的替罪羊。假如当年是在语文课上被批评,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了。
  在总结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时,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说:一直以来,人们对"学习"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学习都是"有意识"进行的。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对世界进行着学习,而大部分的学习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完成的。
  人脑中的情绪系统,正是"无意识学习"或者称"隐性学习"的核心机制。
  在"下次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情绪具有隐性但却重大的影响力。简单而言,在经历一件事情时,情绪体验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以及下次遇到同样事情时我们的行动倾向。
  好心情让我们本能地倾向于"下次还要"(趋近),而坏心情更可能导致"下次不要"(远离)。
  挫折,本身就已经不是让人喜欢的事。要想让孩子在将来能够更理智地面对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因为过于激烈和过于持久的负情绪会严重干扰甚至阻断理智的运转,最终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
  因此,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仅不应该火上浇油,相反还应该及时帮助他缓解情绪。
  "你也许会问:如果现在不让孩子承担足够的压力,那么将来他又如何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接下来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抗压能力"?
  如果找个比喻,那么"抗压"更像"举重表演",还是更像"抗洪工程"?
  如果只看眼前,那么抗压更像举重:一次性举起越多,说明能力越强。但是我们能一直举着吗?这次举起来了,就证明下次和下下次都能举起来吗?
  抗压,不是单次性短期表演,而是持续一生的任务,因此抗压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的长期抗洪能力。那么长期抗洪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假如我们穿越回到远古,遇到正在治水的大禹,我们会建议他什么?一定是:
  第一,到了家门口,还是该进去看看老婆孩子;
  第二,长期抗洪能力的关键,不在于能够挡住多少洪水,而在于能够多快将洪水排掉。
  也就是说,所谓抗压能力,不在于"单次能扛得住多大压力的能力",而在于"在遇到压力时,可以多快缓解压力、平复情绪的能力"。
  我们在此总结一些要点:
  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大脑就会本能地产生某种相应的情绪,比如遇到挫折就会不高兴。
  情绪的过程包括"产生冲动"和"平复下来"两组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神经路径完成,我们简称为"冲动路径"和"平复路径"。
  产生情绪后,如果能够及时平静下来,那么"平复路径"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如果无法及时平静,那么"冲动路径"就会得到加强。
  童年时期,由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孩子在产生本能情绪后,从生理能力上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恢复平静。
  专门研究情绪自控的舒尔博士(Allan Schore,神经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须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
  父母要为孩子找到平复路径
  负面情绪并不可怕,产生情绪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在产生情绪后,父母应该积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恢复平静,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平复路径"得到加强,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在成年后是否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
  必须再次强调,我们绝不是在宣扬要躲避一切情绪和压力,而只是想明确大人在孩子成长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功能。
  孩子在生活中会自然遇到各种挫折,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和压力,这都是他必须经历的。假如我们由于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而带着孩子逃避,那就是在阻碍他的成长。
  但是,我们也绝不该袖手旁观,更不该火上浇油,因为我们所充当的角色首先是:家与家人。
  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是"经历磨练"还是"休息调整"?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非常清楚。比如我们会在家里安装空气净化器,并不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孩子对雾霾天的适应力。再比如,我们下班回到家里,也不会按照上班的要求来对待自己吧。
  同样的道理,亲子间的活动,比如下棋或一起裁纸,首要目的就是加强亲密关系,而不是锻炼技能。
  记住,如果我们没有去阻碍,那么孩子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了足够的自然磨练。
  对于上幼儿园或上学的孩子来说,他已经花了大半个白天来磨练自己了。再记住,明天,他还会出去经历磨练,而且一定会全力以赴。那么现在,他需要放松和调整。
  "游戏力工作室"倡导以"游戏"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分享神经科学带来的成长启示。
  已出版书籍:《游戏力》、《游戏力2》、以及亲子游戏工具书《天天游戏力》。通过公众微信号(youxili123)持续与父母们讨论和分享各种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
网站目录投稿:孤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