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什么马云在作决策之前常常闭关、禁语?在日本,为什么稻盛和夫一度剃度出家追求禅定境界?在美国,为什么乔布斯热衷打坐禅修,成为一名禅宗佛教徒? 近几年,名人皈依佛教或者隐居修行的新闻很多。不仅是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小编的朋友当中,就有好几个坚持禅修的年轻姑娘,她们常年茹素,每日打座,去寺庙学习…… 禅修,曾经是一个宗教用语,近几年正在被我们世俗化、生活化。科学家将禅修视为一种心智训练(mental training)。本期,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禅修。 李连杰:壹基金缘于学佛 当年拍摄电影《少林寺》时,有位方丈看到李连杰第一眼,就说他有佛缘。当时李连杰对这话并没有在意,然而时隔10年之后,他不期然地与佛愈来愈近。有一回,李连杰与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板陈岚坐飞机遇险,当时大家都吓得半死,只有陈岚镇定自若,还哈哈大笑说:"反正横竖是死,还不如哈哈大笑地死。"这件事给李连杰很大启发,之后不久,他便和陈岚皈依了佛教。 "人活着,就在忙乎一口气!其实所谓痛苦与快乐,仅有一线之隔。"为此,李连杰四处学佛,向得道高僧学习,同时发起"壹基金计划"。 李连杰说,自己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在红尘里看透。李连杰在美国的家,有10间卫浴,但到了偏远的地方,他照样能够和大伙儿一起蹲公厕。李连杰到青海修行,来回要跋涉六天,非常考验人的意志与耐心。在闭关处,寂静朴素,吃的是咸菜白粥,水源短缺,三天不能洗澡,但心灵的尘垢,却被修行洗涤一空。 潜心修行,让李连杰的性格和人生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让他可以达观而宽容地看待一切。李连杰说,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自杀,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选择轻生。"在全世界这五六十亿人中,每个人都很珍贵。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同时你怎么把你的爱心给别人,这很重要。"李连杰说。他知道很多有钱人、很多大明星都很痛苦。当你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最重要的是你怎样衡量生命的意义。 梁文道:做一个自己认为好的人 2008年5月初,在香港一家寺庙里,梁文道"出家"了一周。 "我们早上起来,先行禅。行禅一个钟之后,坐禅一个钟,再吃早饭。吃早饭是这样,观看食物。观完洗钵,用钵吃饭。跟着再去行禅,坐禅。坐禅之后再小参,见师傅。小参完之后再吃饭。过午就不食了。就这样不停地行禅、坐禅。到晚上会有一个开示,也就是讲经。"梁文道私下里告诉朋友窦文涛,那是他平生最快乐的一个礼拜。 2007年底,36岁的梁文道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危机,他发现自己和20年前变得不太一样了:"我20年前就是一个单纯的文艺青年,一个读书人,后来慢慢变成一个名利圈里的人。" 近20年的持续努力,做电视评论、写文章、建书院,特别是2003年担任香港最大的商业电台台长的职务,使梁文道一下子成了名人。"就是个文化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大众知名度呢?"这让他害怕,也让他困惑,"这里面会不会有很多诱惑和迷失呢?我有没有变得虚伪?我有没有变得跟着这个圈的潮流走了?" 梁文道从小读哲学。20岁,梁文道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读哲学。可前年年初,他发现自己念了这么久的哲学,却只是懂得理论概念和方法,而忘了人生的意义。"就像走进一座森林一样。走进去后,我熟悉里面每棵树的气味、形状和颜色,但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走进这座森林。" 他警醒自己要记住做人的初心,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通过读书读回来,而是需要实践的。你要做一些事情去改变自己"。通过行禅这件事,他认识到,要开始做一个自己认为好的人。 马云为何禁语? 自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上市,马云就对外宣称"一年内不接受媒体访问",这一年他极少在公众场合出现。2008年初夏,马云突然离开杭州,来到重庆北碚缙云山白云观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三天。在这三天里,他唯一目的就是不发一言,他禁语了。 "虽然他很谦虚,但他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你要让他言语平淡,那还不如把他关起来算了。"马云的战友、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说。马云的张扬让很多人倾倒。无论是在北京、东京还是秘鲁,他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一旦他开始演讲,总会吸引台下听众。有人说,他的英文演讲甚至比中文更加出彩。 但是这一次,马云悄悄把自己藏起来,他要独自思考关于阿里巴巴的问题。 在无人打扰的道观里,马云把大把时间花在抄写经书上。刚开始时,他所写的每个字都很大,写到最后,每张纸上出现的都是整齐的蝇头小字。三天之后,走出白云观的马云气定神闲,他对前来接他的员工说:"禁语前觉得能不说话真好,禁语后才觉得能说话真好!" 回到杭州,马云立刻召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再次"手舞足蹈"地将自己禁语期间的思考与公司高管分享。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都是他说别人听,其他人的思路很容易被他带动;禁语之后,他更愿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话了。 禅修的秘密是获得正能量 "正能量"是现在大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正能量也是我们获得自我认识的关键。成功之人,必定都是能照见内心之人。通过禅修,认识自己的本质,亦能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通过禅修,我们可以获得源于自身的正能量。 正能量的科学依据 什么是正能量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霍金斯博士证实:人的能级起伏跟一个人的心境直接相关。人在羞耻、内疚、理智、爱、喜悦等不同情况中,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有弱有强。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时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素质增强。 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能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改善身心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而削弱自己。负面的念头能级很低,而正面的念头能级较高。一个人的能级由于外在条件而降到200以下,他就开始丧失能量,变得更加脆弱,容易为环境所左右;能级250是一个人过上有意义、顺意生活的开端和分界线,因为这是一个人出现自信的能级。 可见,正能量是一个人自信的源头。 正能量是生命的智慧 曾经听一个法师讲道,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看"恶"字怎么写,上面是一个亚,下面是一个心,即差一点点心就是恶,偏一点点心就产生恶念。所以善恶都是一念之差,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充满慈悲、欢喜和智慧,这就是善心、觉悟的心。这就是向善的力量,就是正能量。 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太阳如果出现黑子场的时候,就会干扰地球的电磁波。贪欲心也是召感贫穷的黑子场。凡事都要发利他、利众之心,这样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得长久。此外,做事情要安住无我的空性,这样才能播撒正能量的种子。 正能量在生命状态上,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舒服。我们常常说"这个人令人如沐春风""十里春天不如你",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要珍惜当下的善缘,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当我们用善心、欢喜的心、热情的心,去关注我们身边人时,才能具体了解什么是相由心生。 通过禅修获得正能量 如何获得正能量呢?通过禅修就可以做到。 科学家认为,禅修其实一种心智训练(mental training)。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知识和教育累积起来的,学的很多理论知识能帮我们开发智慧,但也有障碍。我们判断这个世界依靠对知识的记忆,而靠过去的知识无法解读现在。在人的生命中有一种直觉智慧、潜意识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直觉的大脑是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理性的大脑是一个忠实的仆人,而我们创造的这个社会总是推崇仆人,却忘掉了礼物。 心性与直觉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两大特色,讲究的是反观自心,在直觉中产生顿悟,而这也正是创造性的源泉。如何才能获得心性自觉呢?通过禅修,能让人在宁静中涤荡浮躁,让人的直觉得以激活。 乔布斯就是禅修的受益者,他说: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他人的观念里,更不要让他人左右自己的内心。最重要的是,要去勇敢追随自己的心灵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直觉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禅修的方式——打坐与冥想 初习禅修者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 第一步就是修定,而盘腿是修定的第一步,腿盘好了才有机会入定。大家可以从呼吸开始。呼吸既能帮助我们调柔身体,又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入定。 在修定的时候,除了过好腿这一关外,还要对治昏沉和掉举。很多高僧都谈过这个问题,他们将对治昏沉和掉举的方法叫做"寂寂惺惺"。寂寂对治缘虑,缘虑就是妄想;惺惺对治昏沉,惺惺就是观、慧。 要做到惺惺寂寂,最容易把握的莫过于数息。息的作用偏重在寂,数的功效偏重在惺。我们把惺惺寂寂用在数息上,既能对治昏沉,又能对治散乱。 数息就是从一数到十,数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模糊。如果模糊了,数到中间数不清楚了,不知道是数到五还是六,这个时候不妨又从一开始数,一定要数得清清楚楚。可以顺数,也可以倒数,年轻人用逆数见效快些,老年人适合顺数。 从数息开始,数到纯熟了,身心就进入定的境界了。 初学者要注意少量多次。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时间短,一天做几次。初学的人,哪怕每次只有五分钟都好,但要尽量多做几次。如果一天能有十几次短短的禅修,一星期下来就会觉得生命变得不同了。 禅修的质量比时间长短更重要。静坐时东想西想、昏沉打呼、拼命努力等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所以,一开始养成好习惯很重要。禅修是为了放松,不是比赛,也不是做功课。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你就会愈来愈喜欢静坐。 真正的禅修是很平常的,当你习惯静坐时保持觉性,慢慢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你随时随处都可以禅修。 每日禅坐10分钟,每天给自己最少10分钟的禅修时间。身体挺直,屁股下面垫个枕头,眼睛自然睁开,平视前方。如果你有信仰,可以念诵你的祈祷文。只要你能够安静下来,静静倾听内心的声音,只要你安住在当下的那一刻就够了。 禅修就是学习当下,保持觉性。当下就是让我们从分离的头脑世界里走出来。一旦有头脑参与,一定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是留恋过去就是懊恼过去,或者是期盼未来、担心未来这样一个假象的世界里。只有当下,才能离开过去和未来的世界。 做一个生活的禅修者 先讲一个故事,吃茶去。 这是赵州禅师的一则著名的公案,这始于赵州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 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在从谂大师那里,无论是曾到、新到,还是院主,都照样是"吃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赵州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自金代起称现名。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在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 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在1989年写的一首诗中引用"吃茶去"这一典故:"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倡,不如吃茶去。" 启功先生也曾诗曰:"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佛法教人的,就是要尽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样单纯。 再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想去请教禅师修行的方法,他急切地推门而入,见到禅师就说:"我要修行,请您指示我。" 禅师说:"先不着急指示你,你先退出去,把你的鞋子摆好。" 他诧异地说:"学法比较重要,鞋子等一会儿再摆。" 禅师说:"先摆好再讲法。" 他无奈地退了出去,把鞋子重新摆好后再次进来对禅师说:"鞋子已经摆好了,现在可以讲法了吗?" 禅师说:"请你退出去,对鞋子说一声‘对不起。" 他极不情愿照做了。 禅师问:"当你对鞋子说完之后,心态可有发生变化?" 他一想,还真是不同,心情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来总是觉得自己很聪明,连人都没有放在眼里,何况是一双鞋。 这个故事说的也是平等心。我们对于生活要充满觉知,要把自己的心态调得很深沉、温柔、细腻、敏锐,处处充满着觉知。 时下谈修行似已蔚然成风,以为打坐、磕头、念经、持咒、拜山、参加各种法会禅修班灵修班辟谷班就是修行了,这些顶多算辅助运动。殊不如,真佛只说平常话,真正的修行在日常。 真正的修行,让所有的人都感受不到,自然地流动能量,自然去动,只要你到的地方,能量也会带到那个地方,自然就会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