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雅而不艳的言说方式


  【摘 要】《论语·八佾》中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是孔子论诗的名句,但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却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A而不B"句式。这种句式被无数学者专家所探讨过,从伦理学角度,教导我们要情和理和谐。从美学角度上强调中和之美;从政治角度,教导人们"发乎情,止乎礼";分析此句式的言语特色。
  【关键词】雅;艳;结构关系;言说方式
  "雅而不艳"一词最早来源于陆机《文赋》中本意是以乐曲为喻,本意是用来批评创作上的弊病,提出"含清唱而靡应"、"应而不和"、"和而不悲"、"悲而不雅"、"雅而不艳"几种写作的不良倾向,从而造成文章意物不相称,文不逮意。陆机对比这五种弊病,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五种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其中的"雅"和"艳"最初也只是作为评判文体写作的标准而已。
  一、"雅而不艳"的来源
  要分析"雅而不艳"的言说方式,首先要从本质上理解"雅而不艳"这个短语,最重要的是分析"雅"和"艳"这两个字的来源及应用。最早出现在陆机《文赋》中,"雅"和"艳"都是作为一种文体标准。
  其中的一个文体标准就是"雅",意思是文辞雅正。"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①另一种文体标准是"艳",意思是是文辞美丽。"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②
  (一)"雅"的来源及演变
  1."雅"是"鸦"的本字。《说文解字》曰:"雅, 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 牙声。"(清)段玉裁注:"楚乌,乌属,其名楚乌, 非荆楚之楚也。鸟部曰:鸒,卑居也,即此物也。"朱骏声注:"大而纯黑返哺者乌,小而纯黑不返哺者雅。雅即乌之转声,字亦作鸦。"《庄子 齐物论》曰:"鴟雅耆鼠。"可见雅的本义是秦地的一种鸟, 同"鸦"。
  2."雅"后来假借为"夏"。《辞海》曰:"借为‘夏,谓中原地区的语言。《荀子·荣辱》言:"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引之注:"雅"读为‘夏, 夏谓中国也。"③
  3."雅"有"正"的意思。《毛诗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雅作为朝廷的乐歌,具有教化作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毛诗序》言:"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④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⑤朱熹:"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⑥这几处的"雅"都是有正确、规范的意思。后来慢慢延伸为为一种文体,即由代表朝廷诗歌的一种文体衍变为一种文体风格,犹指《诗经》中的大,小雅,雅正之风。
  (二)"艳"的来源及演变
  1.色彩方面的解释,在色彩系统方面,"艳"也有三种细微的区别。第一种是鲜艳,艳丽之意。意思是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此处的"艳"取色彩鲜明之意。"艳,好貌也。"见《诗·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楚辞·招魂》:"艳陆离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窈窕艳城郭。第三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信而不艳,贯居于好。"
  2.音乐方面的释义。艳,楚歌也。左思《吴都赋》曰:"荆艳楚舞。"刘渊林注:艳,楚歌也。这也是最早的"艳"字可以作为音乐方面的解释。
  3.其他解释。①美女。如《李太白诗》:"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又如:艳波(美女的眼波),艳姝(美女)。②有关男女爱情方面的事情或著作。如沙汀《淘金记》:"当她年轻的时候,他们还共同制造过一些动人的艳闻。"又如:艳歌(情歌)、艳约(情人的约会)③指花。如:艳卉(艳丽的花草)、艳花(娇艳的花)。
  二、"雅而不艳"的句式特点
  (一)从表面结构来看
  在"A而不B"短语中,是肯定"A"的部分,而否定"B"的部分的。也就是说,"A"相当于"是"的部分,"B"相当于"不是"的部分,所以"在这个短语中,"A"+"B"="是"+"不是"="整体"。这样坚固的结构,使之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全面,更具体。
  (二)从语法关系看
  从表面结构看是肯定了"雅"的部分,否定了"艳"的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只是绝对的对立关系。从语法关系看,"雅"和"艳"之间仍存在着对立之外的关系。
  "雅"和"艳"的语法关系,除了看似的"对立"关系外,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过程和趋势,可以说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这个标准在"雅"和"艳"之中流动,后面的"艳"是补充前面的"雅",使之"雅"不至于表达的太过,从而使整个句式处于流动状态,进而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具有浮动性和想象性。"雅"和"艳"二者并非简单的正反对应,它们之间往往还存在着一种过程或趋势,以及发展或转化的内在关系。在这个言说方式中,是肯定了"雅",否定了"艳",但同时""雅"沿着自己的逻辑自然而然发展,最终却成为了"艳",即成了"雅"的极端化。
  三、"雅而不艳"的言说方式
  关于"雅而不艳"似的句式,如何运用?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你可以这样描述:1."今天你的着装真是雅而不艳。"但是,我却不能用来形容:2."你长的还真是雅而不艳!"一个是着装"雅而不艳",一个是长相给予人的感觉"雅而不艳",但前者却形容的适当得体,后者却被批评为文不逮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要解决这个疑惑,除了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修辞"中,"语用层面"的不同外,其在古代文论体系的存在也是不同的,具体分析有如下四点。
  第一,西方语言是在确定对象和语境后,索取准确义,而中国语言则不是索取准确义,而是让语言处于敞开状态,所以往往会导致系统转借,造成文不逮意的弊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词不当"。
  第二,中国人的思维和感性,往往是重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汉字有直观的视觉性特征,词语一旦形成,便容易作为稳定的表现形式而被继承。
  第三,庄子认为:像文字这样的符号是指向录载人的话语的, 而人的话语又是指向表达主体内在心意的, 它们内在是一个线性的逻辑关系。庄子又把整个的世界万物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可闻的形、色、名、声。第二个层面是不可见、不可闻的东西。那些不可见,不可闻的是不可以用言语来加以传达的。他批评那些天真地相信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事物本质的人,认为"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用语言描述出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象, 其真正的内在本质与意蕴是难以言说的。
  第四,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部分古代文论中的语词变的现代化,但是却仍然保留着古汉语中的意义,所以,尽管"雅而不艳"在现代语用中运用的越来越多。但是,却依然保留着在《文赋》中的意思,即"雅"依然还有"正"的意思,"艳"也依然存有"好而长"之意,所以,仍不能用来形容"人的长相"。
  注释:
  ①[西晋]陆机:《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西晋]陆机:《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③罗朱凤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版,第819页.
  ④[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页.
  ⑤[清]章学诚.《昆虫草木略序》,《通志》卷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5页.
  ⑥[宋]朱熹.《诗集传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李冠华.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谈"A而不B"类句式的意义[J].焦 作:焦作大学学报,2010(01).
  [2]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3]吴兴明.中国传统文论的知识谱系[M].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4][日]松浦友久著,陈植锷,王晓平译.唐诗语汇意象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网站目录投稿: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