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希尔伯(Silber)和福希 (Foshay)在其联合主编的《ISPI 绩效改进指南》第一卷开篇所指出 的那样:"任何一位善于思考的读 者都会发现,在教学设计与开发领 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当今是一个 令人激动的时代。"各种新思潮一 浪接一浪,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 穷,实践推陈出新。事实上,不惟 培训发达的美国如此,国内也是热 闹不断——从前几年的"行为导向 还是能力导向"之争,到今年关于 ADDLE与SAM的"生死大战",都 吸足了眼球。 ADDlE已死?SAM独王? 论争始于2015年春夏交替之 际。 引发争论的是仁脉顾问的 一句广告宣传语。今年四月, 仁脉顾问为了强势推出其引进 的"SAM敏捷迭代课程开发技 术"版权课程,在其自媒体及 本刊(《培训》杂志)打出了 "ADDIE已死"的组合广告,随 后又在"2015中国企业培训与发 展年会"上进行集中推广。一石 激起千层浪,引爆了一场行业内 的大讨论。共鸣者有之,反驳者 有之,热烈之景象,成为2015年 培训行业最吸引眼球的风景。 事实上,"ADDLE之死"并非 新概念。早在2010年代之初,北伊 利诺伊大学讲授教学技术的著名教 授希尔伯就提出,教学设计与开 发的ADDLE模型已经死了(ADDLE is dead),现在是时候以一种新的 方式来看待教学设计与开发了。希 尔伯认为至少从1965年开始,教学 设计与开发就呈现为一种按照先后 顺序、按部就班进行的状态,每一 种模型都只是对既有基本步骤的调 整和加工,它的许多变体都使用了 通用的模型——ADDIE。然而,实 际上从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专家们 已经根本不这样做了。希尔伯认为 教学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团队协作的 过程,其中包含了客户、主题专家 等相关利益方,以及教学设计和威 果产出等模块。他创造了一个新的 原理模型,其核心理念就是:教学 设计与开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process),而不是一种僵硬的流 程(procedure),这包含一个思考 的过程以及隐藏其后的一系列教学 原理。基于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与 开发模型将会使学习更简便,使用 更快捷,学习迁移也更好。 自希尔伯之后,关于ADDLE的 争议从未停止过,但并未影响这个 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许多企业及 组织都将ADDLE作为一种标准的教 学设计与开发模型在使用。 2012年前后,迈克尔·艾伦 (Michael Allen)与理查德·塞 兹(Richard Sites)推出"Leaving ADDIE for SAM"课程及同名图 书,通过ATD年会的广泛推广,快 速红遍全球,关于"ADDIE之死 生"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与希 尔伯一样,艾伦和塞兹并不否认 ADDLE的重要性,也认可这种方法 确实产生了成果,但对这个模型的 有效性提出了怀疑,甚至完全的否 定。 由于受培训行业发展所限, 国内业界对这场发源于美国的旷日 持久的争论知之甚少,所以觉得很 新鲜。 如何看待这一切争论,我们 还是先来完整地了解一下ADDLE和 SAM这两个模型吧。 ADDIE:模型中的模型 教学设计与开发模型的研究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 六、七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到 八十年代后期逐渐步入成熟和稳 定。 197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 立大学的两位教授在教学设 计大师加涅(Gagne)的帮助 下,为美国陆军设计了一个课 程开发模型,因为包含五个要 素——分析(Analyze)、设计 (Design)、开发(Develop)、 实施(Implement)、评估与控制 (Evaluate & Control),因此被称 为ADDIE模型(见图表1)。 ADDLE模型当中的五个阶段, 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 分析(Analyze)阶段:需要 从多种来源收集数据,分析感知到 的需求、实际存在的需求,并确定 中间的差距,同时使开发人员与客 户达成共识。 设计(Design)阶段:对即 将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确endprint 定学习的目标、教学活动的框架等 内容,也是对分析阶段成果的总 结。 开发(Develop)阶段:创建 并整合设计阶段构建的内容,明确 具体的教学活动流程、管理与实施 计划。 实施(Implement)阶段: 按照之前的计划正式开展教学活 动,需包括全部培训课程,并收集 学习成果。 评估与控制(Evaluate & Control)阶段:对每一个环节以 及实施阶段中的成果进行评估,并 予以修正。 跟以前的模型相比较,ADDLE 模型具有三个优点。 第一,系统性。ADDLE模型为 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开发培训内 容、实施和评估培训提供了一种系 统化流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以上 五个步骤综合起来考虑,避免了培 训的片面性。 第二,针对性。针对培训需 求来设计和开发培训项目,避免了 培训的盲目性。通过需求分析,满 足组织发展需求和员工的个性化需 求。 第三,保障性。通过对各个 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来保障 课程开发质量。 ADDIE模型从诞生之日起,就 在美国陆军得到了极大的成功, 随后也很快被美国海军和空军采 用。美军率先成功使用的ADDIE 模型对高等教育和企业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基于ADDIE模型, 美国的大学和企业演化出了上百 种模型,这些模型统称为系统性 课程开发模型(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ISD模型。 在各种演化的模型中,ADDLE 模型的改进版本之一(见图表2) 较有代表性。这一模型仍旧遵循五 大阶段,但是相比早期的版本,添 加了重复和循环的要素,使其更加 灵活。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基于 ADDIE模型的各种系统性课程开发 模型的变体已经占据了课程开发方 法的主流。由于几乎所有的系统性 课程开发模型都包括分析(A)、 设计(D)、开发(D)、实施 (I)、评估(E)这几个基本要素 或步骤,因此ADDIE也被称为模型 中的模型。 SAM:渐次逼近,快速迭代 SAM是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odel的缩写,直译为"逐次逼近 模型"或"持续接近模型"。仁脉 顾问在引进时将其翻译为"敏捷迭 代开发模型"。 SAM模型将课程设计与开发分 为三大阶段(见图表3)。 准备阶段(Preparation Phase):在设计第一份解决方案 之前收集背景信息,有助于设定目 标、识别特殊问题和排除其他选 择。获得所需信息之后,进行认 知启动(SAVVY Start),即一种 关于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式的活 动,设计团队和关键的利益相关者 会回顾背景信息,并生成最初的设 计创意。 迭代设计阶段(Iterative Design Phase):确定课程内 容。制定项目计划以及进行补充设 计,其中项目计划包括了对项目开 发细节的定量评价,补充设计则主 要是为了完善有助于开发的设计信 息。通过"设计—创建原型—检 查回顾"这一过程的多次循环反 复,确定最终设计稿。 迭代开发阶段(It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实现课程 内容。首先创建设计样本(Design Proof),进行测试且评估;之后, 参考评估结果,依次开发不同版 本的测试品——Alpha(通常在内 部测试)、Beta(通常公众会参与 测试)、Gold(正式完成版)等版 本,且允许利益相关者继续评估测 试品,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 修正。通过不断地测试、评估、完 善,可在正式实施前,得到最大程 度地贴近各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成 熟版本。 (注:在将SAM模型引入国 内的过程中,由于理解和认知的 不统一,对这个模型的翻译其实 有些部分并不准确,更确切地了 解和理解这个模型,可参考Leaving ADDLE for SAM英文版。) SAM模型具备四个优点。 第一,将评估环节放在最终 实施之前,融合进了准备、设计和 开发各个阶段。在持续改进的过程 中,不仅较好地控制了课程开发流 程,也较能确保课程结果的有效endprint 性。 第二,非常注重团队协作, 会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 发,充分吸取各方的意见与观 点,不断改进学习和培训体验。 第三,能够将复杂的需求简 单化,可以很快找出课程开发的主 要精力和资源应该投放到什么地 方,创建能立即使用的项目。 第四,在开发过程中使用可 重复的、费时费力较少的步骤,方 便开发者不断评估与完善,在降低 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显性成本的同 时,也降低了后期返工的高昂成 本。 其实,仔细观察SAM模型, 可发现其核心思想仍然有ADDLE框 架的影子。实际上,SAM模型是对 ADDIE模型做了分解,即碎片化、 阶段化,核心元素与ADDIE仍一脉 相承。 超越辩论 寻找最佳教学设计方法 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比辩论 本身有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国 内培训界这场关于ADDIE和SAM的 "死生"之争表现出了同中国培 训业发展相应的成熟,基本上脱 离了前些年类似论战常见的偏于 情绪化,有失君子之风。这次论辩 中,无论双方是何种背景,出于怎 样的目的,都能理性地从专业层面 进行深刻的分析,就事论事,坦陈 观点,直抒胸臆。 ADDLE与SAM两种方法之争, 深层次上则是一场探求最佳教学设 计方法的激情辩论,所碰撞出的智 慧火花,对如何更加有效地设计和 开发培训课程启迪良多。比如通过 这场辩论,专家和实践者普遍达成 共识,认为现代教学设计至少应具 备这样几种特点: 聚焦业务结果 教学设计的目标遵循以终为 始的原则。强调以业务结果为导 向,强调学习的转化和落地,重 视学习后学员行为的变化和绩效 提升。 以学员为中心 鼓励学员参与开发,进行快 速迭代。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业务需求本身就要求教学设计和 课程开发对业务增长的快速响 应。人们应当准确快速地分析业 务难题、区分培训问题和管理问 题,进而快速设计合适的学习方 案。结合互联网时代节奏的变 更,以及职场学员年轻化趋势带 来学习风格的转变,教学设计如 今更聚焦于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 教学策略。 团队驱动 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不再是 以单个或少数专职的课程设计 师、讲师等为主,更多是培训的 各攸关方参与其中,共同进行课 程设计、开发和评审工作。 还有,如一些专家提出,未 来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会 呈现三个方面的趋势——轻型 化、多元化、生态化。 轻型化:仅就正式培训的 "课程"而言,"微课化"将是 大势所趋。相应地,教学设计和 课程开发技术也将"轻型化", 强调"快""简单""直接", 强化"互动""参与"等,符合 "新人类"的学习特性。 多元化:企业学习的范畴在 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面授培训和 e-Learning,而是要兼顾正式学习 与非正式学习。过去一些不属于 "课程"的学习资源与活动,也将 被纳入企业学习与发展的范畴,其 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与传统课 程有很大差异。随着企业对新领 域的探索逐渐增多,教学设计与 课程开发技术应该呈现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面貌。 生态化:过去,教学设计和 课程开发技术大多掌握在"少数 人"的手里,而未来,更多的人会 参与到"共创"的行列,每个人既 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造 者。因此,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 术及其工具的简化、普及,将是必 然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将形成一 个由知识的创造者、消费者、服务 提供者、系统运营者等利益相关方 构成的新的"学习生态圈"。 争论不是目的,而是"疑义 相与析",找到最好的答案。 争论也不会结束,探求真理 的过程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