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谈论教育的人很多,但谈论的问题却离教育的基本常识越来越远。就如作业这一问题,部分学科要求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还要完成教育部门指定的"专用习题",这些配套练习题的量一般在课本练习题的十倍以上。 其实,在课本的每个章节后,都设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是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生需要完成的训练量和能够完成的训练量两个指标科学设置的。因此,按照教学的基本常识,书面作业应该以教材为本,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应当是课本上的这些练习。 配套练习本该让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如果要求学生把课本上的习题和配套练习中的所有习题都当作当天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肯定是超量的。此外,当前备受关注的电子作业,究竟属于课本上的练习题,还是配套练习上的题目?都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习题和配套练习的同时,又通过家长群布置了更多的练习题。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的电子作业,实则是超量作业,是违反教育常识的教学操作。当然,这部分作业即使抄在黑板上,性质也不会改变。但是,舆论大多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作业"没错,"电子"也没错,错的是混淆了作业的主体,即作业应该布置给学生,而不是家长。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把电子作业发在学生群里,而不是家长群里。这样讨论问题,绕过了问题的症结,无形中把学生的不合理负担合理化了,同时也将教师违反教育常识的不合理教学操作合理化了。 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但是,面对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的不合理的教学操作时,从普通网民到媒体到专家,多把造成学生不合理负担的不合理操作合理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家长因为批改作业问题崩溃发飙退群,讨论多围绕作业该由谁批改展开,各地也出台了不能让家长批改作业的禁令,但很少有人会思考:作业多到批改不完,学生又是怎么做完的?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么多的作业? 再如,不少地方发文件、列清单,给教师减负,强调要让教师专心教学,但"清单"似乎没有触及与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负担相关的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负担问题。 由此可见,人们关心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但却很少有人从教学常识出发,追究造成学生负担的不合理教学操作以及背后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环节。因此,为中小学生减负,首先要让中小学教学回归教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