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岛一位体育课老师成了舆论议论的热点,原因是这位体育老师当上了班主任,却被家长投诉了,家长的理由是体育老师难以胜任班主任。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希望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问题,而能成为时髦。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考体育测试将逐步提高分值,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中考体育将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以往,体育课不涉及分数,或者在中考分数中权重占比较小,不易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如今,体育课中考"分值"提升,其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和位置不可同日而语,体育课成为与语数外等同等重要的"大课"。 体育课"大翻身",不仅能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还将引发体育课堂改革、体育教师教育角色回归等一系列"大效应"。从"被边缘"到"大翻身",中小学体育课遇到美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走向担忧:体育会不会陷入"应试体育"的窠臼。 体育课"大翻身"后,家长、社会乃至学校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还是聚焦于"分值效应"。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不认真规约和匡扶其发展方向,中小学体育必然会陷入"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炼什么"的误区。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以往,体育分值不高,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学常常陷入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抓提升、抓锻炼的应试怪圈,部分初中学校还会上演平时体育课被挤占、中考前一个月"恶补"现象。体育课分值增加,不少学校会深陷"应试"的思维窠臼,以推进所谓的体育教学。 从全面育人及个体综合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讲,中小学体育"大翻身"是必须的,也是科学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读懂"大翻身"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发展方向。增加"分值"是体育课"大翻身"的最佳切入点,在综合性分数评价体系下,分值确实可以有效调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但学校也好,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也罢,都需明白一个道理:提高分值是体育"大翻身"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用"分值"撬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分值,目的在于引导教育评价体系由单纯的"唯分数"向包括体质素养发展在内的全面综合评价转变。如果"分值"改革被当作"应试"的又一个切入点和落脚点,无疑违背了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体育课"大翻身"是好事,但切莫坠入"应试"误区,这也是中小学体育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正确面对"分值"改革,把其当作改革体育教学、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尤其是体质素养的重要杠杆,认真落实体育改革政策。同时,还要科学改进体育评价方式。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中专门提到,要鼓励多组织过程性评价。事实上,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的活动教学、体质锻炼、运动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水平、健全人格素养、锤炼锻炼意志品质。显然,体育课需要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将平时体育成绩加权记入中考成绩,动态确定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将学生过程性参与体育活动、比赛、特色体育成绩等分值加权计入中考成绩……这些做法都是加强体育过程性评价的有益探索。 增加"分值"只是让体育"翻身"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上好体育课,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是为了中考体育成绩提升,而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健康,这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原则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