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摘 要:信息时代的飞快发展,促使各个行业转变了自身的发展模式,相应也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更加重视开展深加工,更为强调应用科技成果,也对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把农业经济管理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故本文联系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简单意见,希望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合理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下,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强大的农业体系,基层政府尚未构建兼顾的基础设施系统,农业生产视屏和科研能力仍然存在缺陷,科技装备也需要不断优化,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结合这些问题,目前最重要的便是不断优化改进农业经济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和职能
  (一)内涵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类型,其管理的对象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总体过程。對于农业生产来说,其生产活动的内容中包括了生产环节、交换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而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这一系列的过程实施前期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前期对具体工作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并同时对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激励,以通过有效的管理促使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在有序、稳定的状态下顺利进行。
  (二)职能分析
  这里所指的职能就是指这种经济活动的社会职能,从宏观上来说,对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当农业生产部门在从事生产活动、发展生产力时,能够在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处理好生产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并激发和维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者的积极性,高效而顺利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满足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农产品的总体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依然采取小农经济管理模式,在与大规模农业操作适应中出现显著约束。与之对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缺乏科学性,造成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老人和妇女构成,专业化农民严重短缺。并且,在全新发展局势下,强壮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数快速减少,直接限制了机械化操作的贯彻执行,无法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缺乏整体的管理意识
  我国虽然始终宣传农业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将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了整体发展思路,但是在实施中困难重重,发展结果差强人意。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明显不足具有整体性,地方政府对国家的农业政策缺少正确认知,造成对其的关注度不足,无法形成较强的管理意识,更加不能统筹安排管理。这与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力度都有所欠缺,这导致了其对先进的管理模式缺乏接受度,且在对待管理的态度上松散,这些都是出现管理滞后的原因。
  (三)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的农企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因此一些规模很小的农企,不能凭借拓展经营规模的方式增加效益。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令其不能与本地农民之间形成大规模业务往来,直接影响了农业新型作业制度的建立。生产企业不能达到农民的利益需求,进一步失去了本地农民的信任,对企业与农民共赢合作造成了严重制约,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推广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一)改进管理制度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顺利推进管理活动。仔细规划与组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使工作更加有序开展。因为从制度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上来看,制度是其工作开展的基础依据,同时,有了制度的依托,对管理工作成效的观察和衡量也能够更加直观和便利,这有利于管理人员 对阶段性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模式和策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形势、本地农业发展能力综合考虑,制定出与本地经济相适合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征用与流转农业用地,减轻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压力,有效根治闲置土地的问题。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特殊适度调节发展结构,促进农民和企业的合作,大力支持农副业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管理意识
  首先,主抓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应当不断培养自身的管理意识,在发展农业方面禁止采取粗放式管理。在地方政府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对工业生产创造的GDP过于关注,严重忽略了农业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迅速解决。管理人员应当对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入手,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促进其了解和掌握新的管理模式,并鼓励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进行应用。其次,农村基层组织与集体应当逐步增强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最大程度地提升应用资金效率。只有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上都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促使经济管理工作取得全面的成效。最后,应当广泛推广宣传公民权利意识,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只有农民自身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明确了个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务和作用,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不仅要勇于监督发展情况,还要认真管理与自己利益密切联系的工作。
  (三)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进。我国受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很深,大部分管理者对生产农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水平更加重视,直接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影响了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农民增收,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对传统产业结构不断扩大,使其呈现多元化特点。联系本地优势资源,持续增加生产农产品的力度,拓展营销途径,努力建设凸显本地特点的销售市场。只有将主要的农产品生产类型的生产状况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认清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状态的创新发展需求,从思想上加强干预影响,才能逐步树立起农业劳动者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思想,让其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必要性,从而自主性地投入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完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为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工作中,农业生产劳动者既是进行优化的对象,又是推动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想顺利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就需要重视劳动者的作用,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优化工作中来。其次,集中发展加工农副产品。这也是增加产品价值、帮助农民获利的重点。简单的销售初级农产品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当积极使用新型加工农副产品的工艺,对于农副产品而言,深加工产品是其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点方向。因此,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完善与深加工业务向匹配的仓储空间、产品保鲜技术、产品包装技术等。确保在农产品的质量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做好关于其储藏、包装、运输方面的工作。对其加工、运输、销售整体环节严格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形成完成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四)增强技术创新水平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农村目前的建设环境和目标趋向于现代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自动化的实现就需要依靠先进且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而技术的应用必然包含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和相关生产设备的引进,这些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的达成,必然需要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作支持。可见,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农业技术创新中需要同步跟进实施。而在环境的完善和建设上,可通过加大环境的机械化程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比如建立道路网络、防护林网以及电网等,为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创造条件。积极修建农田水利项目,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农田以及改进各种管理制度,从而更加顺利运作基础设施。第三,结合对应需求科学编制制度,从而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比如针对种植操作中严重消耗人力成本的现象,应当对农机结构持续改进,进一步强化机械化操作能力。另外,构建安全鉴定制度保证设备的安全操作,并对维修市场严格管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不仅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提高综合管理水平造成了一定约束。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及人员给予高度关注,逐步加强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绍大,陈金香.基于农业经济视角探讨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优化方向[J].农业经济,2016,(01):45-46.
  [2] 贾俊敏.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6,09):89.
  作者简介:
  俞 义(1974-),男,汉族,福建省平潭人,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农业经济。
网站目录投稿:念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