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窑一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少年铁血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战胜倭寇、还我河山的勇气,这种难得的士气和勇气来的正是时候,她像一片祥云,给龙王庙带来了幸福,给中国少年铁血军官兵带来了幸运,也给辽东民众带来了吉祥,当吉祥的鸟儿展翅高飞的时候,中国少年铁血军也步入了历史的辉煌。 尖山窑之战的胜利,给了日本关东军沉重的一击,大大伤了元气,在一段时间内,龟缩在凤城坚固的城墙内没有出来,这正好给中国少年铁血军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经过休整之后,邓铁梅和苗可秀开始在整饬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临时军政府。在部队建设上,邓铁梅接受了苗可秀的建议,根据作战需要,合理设置了司令部机构,在指挥机能上更趋于实战化。司令部下设副官、参谋、军需、军法、军医、秘书、政务、军械等八大处。苗可秀兼任了副官处处长,王者兴任参谋处处长,赵臣兼任军法处处长,姚曳兼任军需处处长,杨之冰兼军医处处长,贺颂兼任秘书处处长,包全兼任政务处处长,刘奎兼任军械处处长,部队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设立了临时军政府,划定了东至东汤,北至宝山,南至大东港,西至岫岩城的管辖区域,由云海青任军政府主席。军政府设立了战勤科、后勤科、金融科等政府机构。战勤科组建了担架、大车队,后勤科建立了生产生活基地,金融科筹建了银行,发行了只限管辖区域使用的货币——邓票,开展了一系列的政府办事活动。 在龙王庙西部山坡下,苗可秀利用原龙王庙小学的老校舍,亲自筹办了军官学校,大门口第一次挂出了中国少年铁血军军官学校的牌子,牌子由校长苗可秀书写,十一个遒劲有力的楷书大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杨之冰、刘奎、贺颂、包全、姚曳和邓铁梅、王者兴、赵臣、云海青以及各师的连以上干部都参加了第一期学员班。开学那天,校长苗可秀站在讲台上,用激昂的语言讲了话,他说:"各位同仁,弟兄们:中国少年铁血军军官学校成立了,我代表中国少年铁血军司令部,向参加第一期学习班学习的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少年铁血军军官学校是一所抗日军校,是中国少年铁血军军官的摇篮,是部队军事训练的基地,我们的排以上军官都将在这里得到基础军事理论的培训和高超军事技能的训练,学员在这里不但能得到军事素质的提高,也能得到政治素质的锻炼,我相信,学习期满之后,我们的学员人人都能成为军事过硬,思想成熟的多面手,土专家,带领战士们冲杀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把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赶出中国去!" 苗可秀的讲话极有鼓动性,把全体学员的情绪搅动得热血沸腾,台下一片欢呼雀跃。 苗可秀摆了摆手,制止了台下的欢腾、躁动:"弟兄们,军校是一个战斗的、严谨的集体,它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严肃的军事约束,希望所有的学员都能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各学科的学习、训练,以优异的成绩向战士们汇报。"会后,苗可秀讲了题为《军事素质与战场对峙》的第一课,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讲解,让在座的每一位学员激动万分。之后,军校先后在中国少年铁血军中招收十几批学员,直到最后在炮火中还在上课,全军排长以上干部都得到了培训,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 中国少年铁血军在龙王庙的壮举影响了整个辽东,许多抗日队伍纷纷慕名而来,加入了中国少年铁血军,短短半年功夫,中国少年铁血军人数增加到一万七千多人。那是个早晨,两匹快马一前一后停在司令部门口,马上跳下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两人进屋后,其中一个对邓铁梅和苗可秀说:"我叫王兆麟,他叫张锡藩,我们是本溪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我们受司令黄拱宸的指派,专程前来联系相关军事事宜的。" 邓铁梅赶忙上前和王兆麟和张锡藩握手:"欢迎,欢迎,早就听说我的老家有一支抗日的队伍,头儿叫黄拱寰的,可惜不曾一见,今日得见二位如见拱寰兄,真是三生有幸啊。" 苗可秀说:"不知黄司令有什么具体打算?" 王兆麟:"我们仰慕邓司令和苗总参议的英名,专程来投奔中国少年铁血军的,没有什么要求,要说是有要求,那就是打日本,你们不必想得太多。" 张锡藩:"我们有一千多人,现在驻在小市南面的刘家沟,行不行俺们司令要听个准成话。" 苗可秀:"请二转告黄司令,抗日不分先后,有这份爱国热情就值得褒扬,我们欢迎你们加入中国少年铁血军。但是,在职位安排上可能让黄司令不甚满意,因为我们的司令部官职已满,黄司令可能进不了司令部了,请黄司令三思。" 王兆麟看了一眼张锡藩,没说什么。张锡藩却说:"苗总参议想得真周到,也很实际,俺们回去和黄司令汇报,行,俺们就过来了,不行,俺们就不来了。" 苗可秀:"请二位带话,我们诚心诚意地请黄司令过来,如不能成行,请在百忙之中来龙王庙做客,务必,务必。" 王兆麟刚才没说话是有原因的,其实这支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单说领导阶层就非常不团结,队伍早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 本溪民众抗日救国军是有三支土匪队伍组合而成的。九、一八之后,以黄拱寰为首的土匪队伍举起了抗日大旗,接着以王兆麟为首的赛马学生队也奋起响应,与黄拱寰的队伍汇合,原东北军营长张锡藩带着四百多名主张抗日的士兵也于一个月后加入了这支队伍,起名本溪民众抗日救国军,正式挑起了抗日大旗。因黄拱寰的人马最多,就被推为司令,王兆麟和张锡藩为副司令。本溪民众抗日救国军仗没打一场,内部却先闹起了矛盾,队伍面临着解散的危境。矛盾的起因就是出在领导职务上。因为当时队伍刚组建,部队给养要靠自己解决,于是部队就经常出去绑票抢夺,打家劫舍,弄回来的钱财就分着用。黄拱寰是司令,他的人也多,就常常向着自己的旧部,有意识多给点,这样,王兆麟的兵和张锡藩的兵就不干了,多次到对方的兵营去抢,去要,去打,去闹,搞得司令之间的关系很尴尬。就在这时,中国少年铁血军在辽东大闹日本人的信息不胫而走,黄拱寰感觉自己无力经营这支队伍,就有了投靠邓铁梅和苗可秀中国少年铁血军的想法,正好王兆麟和张锡藩也同意,就决定这么做了。 话说王兆麟和张锡藩回到小市之后,把邓铁梅和苗可秀的话传达了,黄拱寰整整沉思了几分钟,最后他说:"我母亲在青岛我哥家病了,我得去看看,也许就不能回来了,这样,你们俩把队伍带过去,让兄弟们有口饭吃就行了,我就不去了。" 两天之后,王兆麟和张锡藩带着队伍来到了龙王庙,正式参加了中国少年铁血军。邓铁梅审时度势,对苗可秀说:"这是一支不可多得的武装力量,我们一定要珍惜,我建议增编一个独立大队,让王兆麟担任大队长,张锡藩担任参谋长,考虑队伍刚组建,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有待提高,暂由云海青担任副大队长,协助王兆麟和张锡藩管理部队,你看这样行吗?" 苗可秀说:"我同意你的意见,这是一支宝贵的抗日力量,王兆麟的学生兵和咱的少年铁血军极其相似,张锡藩的东北军也是一些热血青年,我相信他们很快就会融进中国少年铁血军当中,我和云海青谈谈,立即宣布成立独立大队。" 就这样,本溪民众抗日救国军很快在中国少年铁血军中获得了建制,王兆麟和张锡藩顺利地完成了角色上的转变,正式投入到了抗日洪流之中,在以后的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杨之冰这几天特别忙,除了要忙二师的军务,还要忙筹建医院的事情,她在云海青的帮助之下,和当地民众借了十几间房子,粉刷之后还真的很亮堂,她派人专程到安东买来了全套医疗器械,把手术室、急诊室、换药室、医生办公室等装备一新。她把精心挑选的十几个懂医术的战士亲自秘密送到安东省立医院专门培训,都已经全部上岗。邓铁梅和苗可秀在视察医院的时候都说,杨之冰为中国少年铁血军攒下了万贯家财,其宝贵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 姚曳这段时间也很忙,他不会忘记去年冬天部队缺衣少粮的困难时刻,他找到邓铁梅说:"司令,几万人的部队一定要有自己的被服厂和粮菜供应基地,否则就摆脱不了挨饿受冻的困境,我建议建一个被服厂和一个生产基地,解决我们的后勤给养问题。邓铁梅十分高兴,当即把云海青找来说:"你这个政府主席得干点大事了,人家都找到我的司令部了。" 杨之冰听说姚曳要开办被服厂,就主动对姚曳说:"我说浪里翻,你行呀,要干工业了。" 姚曳:"我何止要干工业,我还要干农业呢,怎么地,不行啊?" 杨之冰说:"我跟你说啊,你得对我好点,你要是对我不好我可就不帮忙,瞅你的笑声。" 姚曳赶忙说:"我的姐姐,你可别看我的笑声,我这几天为机器的事都十来顿饭没吃了。" 杨之冰掐着姚曳的胳膊说:"我叫你贫,十来顿没吃饭还不把你饿死呀,我看看,怎么没死?" 姚曳龇牙瞪嘴:"哎哟,不是没吃饭,是十几天没睡觉。" "没睡觉也得死,你怎么没死?"杨之冰笑着说。 姚曳:"哎,说真的,被服厂的布料和棉花我都弄来了,就差缝纫机了,我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杨之冰:"笨蛋,我都把话跟你说明白了,你还没觉警。" 姚曳:"你有办法?" 杨之冰:"我上次到安东去买药棉,看见省立医院库房里有几台老旧的缝纫机,是他们淘汰下来的,我看修一修能用。" 姚曳:"那你跟我去一趟呗。" 杨之冰:"谁跟你去,不害臊。" 姚曳:"害什么臊哇,谁不知道咱俩的关系呀。跟司令说说,陪我去一趟呗。" 当天,姚曳和杨之冰就上路了,没废多大功夫,战士们就将缝纫机背了回来。杨之冰和姚曳走到老虎洞岭上的时候,杨之冰说脚疼,走不动了,二人就坐在了路旁。姚曳帮杨之冰脱下鞋,见脚上打满了水泡,就心疼地把杨之冰的脚搂在了怀里,轻轻地揉搓着。杨之冰深情地望着姚曳,胸中荡起道道涟漪,她温柔地对姚曳说:"姚曳,对不起。" 姚曳注视着杨之冰:"说什么呀,干嘛说对不起?" 杨之冰:"要不是战争,我们的孩子都满地跑了,可是现在……" 姚曳抚摸着杨之冰的满头黑发笑了:"子冰,难得你还惦记着我们的事儿,我们赶上这个乱世之秋了,这能怨你吗?等等吧,等把小日本打回老家去我们再考虑咱俩的事,不着急。" 杨之冰:"看来时间会很长,要不……" 姚曳把杨之冰抱在怀里:"不能,不能那样,要是有了身孕,咱们累赘可就大了,子冰,老军长把咱俩撮合到一起我就恨满足了,我不着急,我等。" 杨之冰:"也好,咱俩说好了,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那一天,就是咱俩的结婚喜日,你同意吗?" 姚曳:"同意,同意,记住,时刻注意安全,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杨之冰:"对,好好地活着,迎接那一天!走,我的脚不疼了。" 被服厂办起来了,开业那天,邓铁梅把大红花戴在姚曳的胸前,表彰他的功绩。苗可秀把一条红色褥子面当做绶带挂在杨之冰的肩上,宣布说被服厂的建立有杨之冰的功劳,医院的建立也是杨之冰的功绩,就一块表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