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美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背景下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的调整


  【摘 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联储为将自己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解救出来而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直至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表示资产购买计划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也意味着画上了句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背景下,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我国家庭应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范与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量化宽松;资产配置;调整
  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始末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大量标志性的公司倒闭,失业人数不断增长,随着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倒下,美联储终于出手,推出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持续到2014年,美联储共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经济逐步迈入正轨,各项经济指标趋势较好。首先,美国的就业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失业率从2013年的7.9%下降到2014年1月份的6.6%,到2014年9月份降至5.9%,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GDP增速由2008年第四季度最糟糕的-8.9%,恢复至2013年底的3.6%。而借助着QE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巨量流动性,美国股市早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自2009年3月份的6626点至2013年底已经上涨近万点。除此之外,美国的财务状况也有所缓解,由于美联储年度财政的预算决议,由财政赤字减压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随着美国经济的回暖,2014年1月,美联储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结束了资产购买计划,至此为期近6年的量化宽松政策落下帷幕。
  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多年,造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对高流动性的过度依赖。由于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经济处于增速放缓阶段,金融体系的高流动性并未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反而更多地进入了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此背景下,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使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选择实施偏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如提高基准利率、回收之前投放的流动性,就会使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会因流动性短缺出现动荡;如果选择实行偏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利于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目标实现,还会扩大中美两国货币市场的利差,刺激境内的游资加快流出中国。
  (二)对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会对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造成影响,我国很有可能面临国际收支逆差以及通货紧缩的局面。从贸易渠道来看,如果美国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美国对外的进口需求就可能会下降,我国又是美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因而美国对我国商品的进口就会减少,我国贸易收支就可能出现赤字。最近特朗普政府宣称要对中国进口的500亿产品加征关税,严重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从资本渠道来看,如果美国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回收之前投放的流动性,就会刺激投机性的资本回流美国,这可能造成我国在资本项目的赤字。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我国央行就会在外汇市场上投放外汇购买本币,基础货币投放就会减少。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就会在乘数的作用下下降,市场上的流動性将出现短缺,通货紧缩压力也随之加大,影响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资产价格。
  (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还会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意味着美元会进入加息周期,为了追逐更高的回报率,资本会从境外回流美国,之前投放出去的流动性会被收回。国际性资本的大量流出,必然会形成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巨大需求,从而破坏市场供求均衡,导致外汇汇率上浮,即人民币对外贬值。为了避免人民币贬值过于剧烈,央行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干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分别减少了5127亿美元和4487亿美元,这是央行为了抑制资本外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而进行的外汇市场干预结果。稳定人民币汇率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流失,毕竟外汇储备有限,依靠储备维持汇率稳定不是长久之计;放任人民币贬值,会使市场信心不足,使资本外流,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现状
  (一)中国家庭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家庭资产由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非金融资产包括住房、汽车、家庭耐用品、生产经营性资产等;金融资产则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金融理财产品等。根据小牛资本联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风险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2011年到2015年中国家庭户均资产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1年中国家庭户均资产为66.3万元,2013年为76.1万元,2015年增长到92.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扣除负债后的家庭净资产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61.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87.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
  (二)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以房产为主,金融资产为辅。
  房产在家庭资产中占据主要位置,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62.3%和65.3%,最近两年,股市低迷,房产投资更热,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家庭的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美国仅为36%。
  近年来,中国家庭逐渐增大在金融资产上的配置,利用投资组合以期实现家庭的财富增值。2013年和2015年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分别是12.9%和12.4%,均比2011年有所提高。但与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很低。其他国家家庭更注重金融资产的配置,2013年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占比达到41.8%,是中国家庭的三倍之多。
  (三)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存款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存款仍然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金融资产。存在在金融资产中占比为45.8%,其次是社保、股票、借出款和金融理财产品。中国家庭的现金及储蓄类资产占比超过50%,远高于美国的13.6%。
  (四)中国家庭越来越青睐金融理财产品。
  近些年,各类金融理财产品呈现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金融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互联网理财和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其参与率由2011年的0.9%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8.8%。金融理财产品占比从2011年的1.7%,增长到2015年的7.1%,提高5.4个百分点。
  四、中国家庭组合调整对策建议
  (一)分散投资。资产配置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获取最高的收益,通过一定的投资组合中,不同类型资产的分配,来对冲等闲,享受收益。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把家庭资产分为四个账户:要花的钱(短期消费)占比10%、保命的钱(各类保险)占比20%、保本升值的钱(信托、债券)占比40%、生钱的钱(股票、房产)占比30%。我们在家庭理财时需要在每个账户按较为合理的比例分配资金,才能在有不同需要的时候拿出钱来,保证家庭资产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房产投资目前看来回报率高,但其受政策、货币供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能否持续获取收益并不确定,从前所述可知,房产在中国家庭总资产上的比重过高,过度依赖房产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风险。而QE退出又极有可能带来房产价格的波动,故中国家庭资产组合在配置上应该向美国家庭学习,适当降低房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如果家庭装已有投资房产,可配置其他固定资产或海外投资。"鸡蛋永远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普通家庭投资者来说,规避风险才应该是重中之重,采取分散投资获取收益以分化风险,才是理性的投资行为。
  (二)考虑美元和黄金投资。家庭中若有较频繁的美元需求,比如有孩子在海外求学等情况,可以考虑美元的资产配置。部分银行已推出美元相关理财产品,美元活期与定期的收益率也较为稳定,在汇率低时可以考虑购入美元进行储备,不过这个对外币市场走向预判要求较高。当然,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港股也是一种不错的投资选择,同时适当配置股市中相对低估值的蓝筹,包括供给侧改革相对彻底的上游资源品;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相对萎靡,则可以配置黄金用以规避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退出QE政策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美国经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冲击波及。中国家庭资产配置还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家庭资产配置,不断改善调整资产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钟鹏.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中国家庭资产组合调整对策[J].消费导刊,2017(23).
  [2]赵中伟.美国QE退出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的调整对策[J].市场周刊,2017(10).
  [3]胡萍兰.中国家庭在美国退出QE后如何调整家庭资产组合[J].中国市场,2018(6)
  [4]吴祖俊.美联储退出QE对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6(12)
  [5]过半中国家庭正在做"自杀式"资产配置[J].中财网,2017-06-10.
  [6]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风险报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小牛资本,2016.
  [7]邱兆祥、徐扬.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影响与应对[N].金融时报,2017-04-24.
  [8]胡宇宣.家庭金融资产投資组合管理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1).
网站目录投稿: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