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传统教学方法只是告诉了学生最后的结果,而不告诉学生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和过程,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能靠自己理解去消化它,无形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适时恰当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合理、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活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由此可见,教学的艺术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巧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是那么的重要,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而"开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如何在"开始"就"引人入胜",如何巧用活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科学合理地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和改进教学方式,确实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已刻不容缓。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数学活动的情境。比如,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一个情节、一种状态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当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内心产生主动的"我要学"的动力时,创设的情境才能称得上成功。 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不稳,一颠一颠的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栓住学生的思想。 二、直观动态演示,诱发创新意识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图像、文字、声音及其动画效果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为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如在教《米的认识》一课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了"小动物去游乐场"的动画课件: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小羊、小猴一钻就进去了,游乐场里可好玩了,可是高高的长颈鹿被小狗验票员拦住无法进去,为什么呢?怎么办呢?鲜艳、可爱的卡通人物、好玩的情节以及最后长颈鹿碰到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引起认知兴趣,启动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课堂顿时沸汤起来,孩子们争着表现自我的认识,激起他们帮助长颈鹿的热情,纷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抢着说、抢着答:"小羊、小猴个儿矮,不用收门票";"老师,我要为长颈鹿专门设计一个门"等等;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接着我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1米大约有多长?如果老师扮演长颈鹿,1米应该到扮演长颈鹿的老师身上哪一部分?1米到小朋友身上哪一部分?几个问题使他们联想到过去的知识经验,产生愉快而积极地去接触、认识新事物的意识倾向,激起认知需求,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人人想参与,人人要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马上开始动手、动脑探索1米的长度。这种丰富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把学生从现实引入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萌发创新意识。 三、活用多媒体,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 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将圆柱平均分成更多等份后拼图, 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思考、总结。由于在整个切拼的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桂芬.妙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