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观治理(以下简称"微治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微治理有助于培育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微治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控政府和社区、顶层设计与社区探索之间的关系,积极指导和提高组织能力。推动微治理,需要将立法与释法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借鉴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经验,提高城市社区发展品质。 【关键词】微治理;社会治理;城市品质 居民自主探索创新社区服务与自我管理形成了微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方式,微治理主体身份的合法性尚待明确,管理体制与工作体制还需健全,可持续性仍需加强,且微治理推广中存在机械和过度问题。突破微治理实践困境,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并在提倡和推广过程中,重视保护微治理的多样性。在新时期,探索社区微治理对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居民责任心、丰富社会治理和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相关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微治理向纵深发展。 一、加强立法与释法 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支撑与最基本的保障是法治。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并初步创立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但在社会领域相对较滞后。站在微治理角度来分析,可以说有关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因此,加速社会领域微治理方面的立法计划、调研以及设定是微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一步。因为微治理牵涉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民商法律问题,在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情形下,通过法律,以及例如诚信守则、邻里关系原则来协调处理冲突和利益。因此,在加快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强释法力度,鼓励社会主体通过释法与法律价值调节化解冲突与利益。 二、社会组织培养和社工队伍建设有机整合 社区治理的关键点在于化解社区冲突与调整主体利益,助推建设社区共同体。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城市聚落社区形态,这是一种独特现象。大聚落社区居民人数众多,同时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职业。针对这种特殊的居民结构,有必要借助社区组织来聚集力量,来构建社区共同体。而在此之前,首要工作就是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向心力与互相关怀的意识。在社区微治理中,社工是提供社区教育、社区筹划等事项的主体。社工服务不单充实了公共机构,并在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创建起联系渠道,有助于及时了解、分析、反馈及推进社情民意的有序流动与转化。 三、重视"网络化"与"网络化"互动 依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分析,網络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更具有创新性,然而同时也存在着譬如注重属地管理而忽略人的管理、注重条块控制而忽略系统治理、注重事权下放而忽略资源整合以及管理成本过高等多种问题。而从价值理念层面来分析,网络化治理是勉励多元参与与注重信任合作的,在工具层面上可以有效整合治理资源、极大限度地节约治理成本。所以,微治理实践中必须在已有的网络化管理基础上对治理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实现网络化治理与网络化管理的对接互动,实现有形管理和无形治理有机整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具体推进落实工作的相关规定与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交流,推行公开化、透明化服务,节约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从而最大极限地利企便民,让企业与群众少跑腿、做好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互联网+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互联网+政务服务"。 四、借鉴其他国家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经验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与经济原因,使得许多更加发达的国家在微治理方面积累了诸多有利的经验与成果,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微治理存在标准化和移植两种潜在属性。其中,社区微治理的标准化能够推进不同文化、区域以及制度之间优秀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互补,促进政府建设、提高社会团体效率、减少社会资源消耗,从而助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包容性发展。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社区微治理建设时,有必要学习这几方面:一是建设"政府行政参与、社区组织自治、社区公民加入"的三位一体社区治理机制。二是及时整改社区治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中心两者的关系。三是开发和培养非赢利组织的参与和服务功能。四是拓展社区自治资金筹备渠道。五是建设专业化的社区治理志愿机构和社区组织与服务。六是注重公民教育、公民权益以及公民参与。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时,需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切勿一味模仿或生搬硬套。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区微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一大组成部分,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微治理实践中,有必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注重工具但忽略价值,也就是注重投入与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但是忽略了微治理所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二是仅围绕基层做文章,而忽视了治理的联动性和系统性,长期以往,微治理可能最终成为一些地区不求实效的事项。推进微治理的长效发展,必须上下联系、系统科学推进,才能有序、健康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J].江海学刊,2017(6):123-131. [2]尹浩.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多维赋权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5):100-106. [3]孙璇.社会微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英治理机制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