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想(中国在世界人民中的看法)原创葛剑生2021-06-02 17:042021年5月16日,针对新一轮巴以冲突造成的严重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主持召开巴以冲突紧急会议,外交部长王毅主持并发表讲话,他表示欢迎巴以冲突双方的谈判代表在中国举行直接谈判。 此次,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解决上以超乎寻常的主导身份参与调停,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已经出现变化。 不止在中东,在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中国作为新兴发展国家的代表正在与以美国为首的旧势力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在国际经济、地缘政治、地区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角逐。 首先,国家间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比拼。 2010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坐立不安,最近几年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虽然由于统计口径、衡量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预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证明——中国正在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预测,如果中国继续保持相对中高速的增长,预计2030年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而根据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CEBR)以及彭博社经济部的测算显示,中国将在2028年、203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除此之外,美国高盛集团、兰德公司的相关研究预测也支持2030年前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丘吉尔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中国做到了。2020年,在中美贸易战日趋激烈的时候,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双方应对疫情的不同举措,让中美双方的经济走势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从中国方面来看,为应对疫情,中国政府坚持拯救人民生命重于短期经济增长,在疫情重灾区封锁城市和街道,快速切断了传染链条,并很快在全国控制住了疫情传播,随后社会生产很快步入正轨,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反观美国,疫情爆发后,政府以所谓的"自由"为名拒绝封锁传染地区,在疫情蔓延的同时,为了经济增长罔顾人命,导致疫情急剧扩散,感染人数爆炸式增长,同时特朗普政府在防疫失败的情况下却热衷于将疫情政治化,把主要精力用来指责中国并继续进行贸易战。 而一年后的现实给出了最终的答案,截止2021年6月1日14时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累计确诊人数111856人,死亡4983人,同期美国累计确诊人数34113146人,死亡609767人,其确诊和死亡人数分别是中国的305倍和122倍。 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却是美国的4.3倍,巨大的倍数差距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应对疫情的巨大成功。而抗击疫情的成功,则进一步反映在经济增速上,据统计,2020年美国GDP下跌3.5%,GDP缩减5000亿美元,至20.93万亿美元,创造了美国自1946年以来经济增速最低值。 相比而言,2020年中国GDP逆势上涨2.3%,GDP增加值约为4264亿美元,至14.7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一增一减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疫情之下,中国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经济发展取得了"不求而得"意外收获,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漠视生命,试图保全经济,却落得"求而不得"的下场。 中国针对疫情的严防死守却成就了经济上的强势进攻,美国的肆意叫嚣,却只能接受失败的现实。当然,在国与国的竞争上,除了经济上的较量,还存在更为直接的另一面。 其次,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在于地缘政治的竞争。 当前,经济领域的比拼,中国逐渐在从贸易战的防守方开始转变成为赶超美国的积极进攻方,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也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而纵观中美在地缘政治上的比拼,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以及台海地区。 在非洲,中国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占据了相当有利的地位,而且基于非洲发展的现状,非洲地区并不是美国战略的重点,因此非洲并不能成为中美角逐的主要赛场。 同样,在台海问题上,台湾问题本就属于中国内政,而且基于地理及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台海问题只能成为美国用来干扰两岸和谐、分散中国精力的棋子,完全不具备成为中美两国角逐场的资格。 相比之下,中东地区属于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对美国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乎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力量相对弱小,而且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从区域性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性强国的过程中,对于中东的谋划和布局,将是中国不可避免的一道政治考题。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和尖锐,但基于双方都是核大国核强国的地位,中美的竞争不在于热战,中美竞争的基础是经济规模的比拼,竞争的核心内容以中东为代表的地缘战略领导权的争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东地区是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突破口。 众所周知,二战中,美国因为远离二战战场的地理优势,在二战后期协约国与同盟国的"鹬蚌相争"致使双方资源耗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强势入局获得渔翁之利。 战后凭借战胜国地位以及在战争积累的天量财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彼时美国以占据全世界56%的经济总量和73.4%的黄金储备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随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和兑换媒介,美元开始成为全球通用货币。战后一段时间各国经济的不断恢复发展,以及美国美元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美国丧失了继续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黄金与美元最终脱钩。 而美元的全球通用货币的地位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继续维持美元霸权,美国在黄金之外,寻找到新的锚定物——石油。通过与当时的主要产油国沙特达成同盟,通过将美元锚定为国际石油贸易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美元脱钩黄金,挂钩石油,通过石油美元体系巩固和加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此后美元霸权与军事优势相互配合,一手经济大棒,一手军事大棒,开始肆无忌惮地收割全球。然而,美国强大的基石是美元,美国衰落的命门也将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正是针对美元霸权地位的"釜底抽薪"之策。 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就是使人民币能够走出国界线,得到世界各个国家认可并用于计价、结算以及可用作储备货币的过程。这既是一个自我谋求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多方建立互信的过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在于切入作为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贸易结算体系,而进入该体系的最佳选择入口无疑在中东,最终中国选择了关键的合作对象——伊朗。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 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2%,这对国家的能源安全体系是重大威胁,必然需要稳定且值得信赖的原油生产国。而在中东地区,作为什叶派领袖的伊朗,自从伊斯兰革命之后长期受到美国的打压和制裁。 尤其是伊核问题以及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制裁,以及最近美国对苏莱曼尼、法赫里扎德等伊朗核心人物的袭击等,使美国与伊朗的矛盾冲突达到顶点,这却成了中国与伊朗合作的最好契机,中国与伊朗存在合作互补性、必要性。 2021年3月27日,中国与伊朗签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聚焦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中明确伊朗将持续为中国供油25年,并全部以人民币结算,这成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胜利。 除伊朗外,中国石油人民币结算体系已经先后与阿联酋、俄罗斯达成人民币结算协议,尤其是与俄罗斯的贸易结算中,美元的结算比例已经从90%下降到不足30%,人民币结算比例持续提高。 除了石油贸易领域,中国与越南、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阿根廷、土耳其、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英国、加拿大、德国等13个国家在纺织品贸易结算上也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结算。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推广也在带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他们应该也能够放弃美元结算,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以及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以人民币和欧元为主的贸易结算体系正在重塑过往美元主导的国际结算体系,这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被打中了"七寸"。 2、中东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 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是未来中国从地区性大国走向世界性强国的重要部署,该战略秉承探寻共同发展之道、实现全球再平衡、开创地区合作新典范的使命,为沿线65个国家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而中东将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关键地区。 一方面,中东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 "一带一路"布局的核心地区就位于这三大洲,作为世界十字路口的中东地区,必然成为"一带一路"布局的最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中东地区自古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东地区就有16个,占据了四分之一席位,加之中东地区作为全世界石油主产地的能源核心地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必将起到连点成面,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几乎可以说,"一带一路"成功的基础在中国,关键在中东。 3、中东地区是我国未来全球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直以来,中东地区就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难解的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民族构成,同时以美国扶持的各派系势力为催化剂,演变成了世界的火药桶,也成为了大国的角斗场。 没有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能忽视在中东的战略布局,美国在中东以沙特和以色列作为主要战略支点,控制了全世界的石油产量,也维持了美元的强势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叙利亚为主要战略支点,维持了与美国在这一地区继续抗衡的实力。 而反观我国,巴基斯坦作为我国最可靠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以及瓜达尔港的全面运营,帮助中国获得了嵌入中东地区的第一个楔子,但由于巴基斯坦远离中东核心地带,同时受阿拉伯海、阿曼湾、波斯湾等间隔,仅仅依靠运营瓜达尔港根本难以支撑起中国布局中东的强大战略规划。 因此,当我们的发展目光从亚洲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逐渐深入中东地区后,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必然成为我国全球布局的重要课题。伊朗作为中东地区最坚定的反美国家,几乎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后一块美国无法染指的国家,尤其是相比巴基斯坦,伊朗更靠近中东核心地带。 而且作为中东什叶派的领袖,伊朗始终深度参与中东的所有热点冲突问题,更重要的是受伊核问题以及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朗制裁开始,伊朗国内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日趋严重,伊朗急切需要走出去并寻求外部援助的路径。 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需要的却是走进中东的路径及战略立足支点,中伊双方存在天然的需求互补性,敌人的敌人必然成为朋友。 2021年3月27日签署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协议中除了中伊两国关于石油供给及人民币结算外,还有一项极具战略意思的合作内容——中国将投资建设伊朗的格什姆岛。 该岛位于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位置,战略地位得天独厚,虽然中国投资格什姆岛主要出于商业目的,但随着中伊两国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在中东的布局,终于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之外,有了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楔子,中国在中东地区战略支点布局已见雏形,战略纵深有了极大强化。 4、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中东地区。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我国的能源安全建设新战略,并就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尤其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进行了明确部署和规划。 尽管低碳、绿色、清洁能源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建设的发展目标,但短时期内,石油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高且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情况不会发生改变,构建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离不开石油,自然也离不开中东地区的各大产油国。 在石油安全战略上,基于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石油进口安全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最亟待破解的难题。确保石油进口安全,一方面在于运输路线的安全,得益于瓜达尔港的运营,帮助我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石油运输上的"马六甲困局"。 同时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工程的竣工开通,远洋运输+管道输送的双通道格局,使石油运输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确保石油进口安全的另一个方面则在于石油进口来源的稳定,这就必然离不开最大原油产地的中东。 作为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与中东各大产油国均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尤其是与伊朗25年石油供应协议的达成以及人民币在石油国际结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石油进口安全的困局逐渐消解,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加持下,安全性得到不断提高。 最后,曾经以"奶头乐"理论在我国互联网上广为人知的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指出"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 结成这种"反霸"联盟的原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满。尽管这次当头的可能是中国,而俄罗斯是随从。……但是,只有在美国十分短视地同时对中国和伊朗采取敌对政策时,把俄国与中国及伊朗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才能搞得起来。" 对比当下的世界格局,布热津斯基在20多年前的论述堪称"神预言"。在当前国际竞争的牌局上,中国携手俄罗斯与美国组成了"斗地主"牌局。 而备受美国打压的伊朗入局,则使中国在牌桌上又新增了一手好牌,当然能有今天的格局,还是要感谢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唐纳德.特朗普,没有他的一系列助攻操作,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未必如此顺利,中国在中东的发展更不会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