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讲过一个故事,Bob和Alice是两名宇航员,也是一对情侣。他俩接近了一个黑洞,Alice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吸入了黑洞的引力势井。Alice飞向黑洞的边缘(视界),越接近视界,时间流逝得越慢。Bob看到,Alice的动作越来越慢,她向Bob回头微笑,那笑容慢慢凝固,最后完全定格,像一张照片。 而Alice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感觉自己飞向黑洞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这就是生死悖论。Alice死了,可在Bob眼中,她永远活着。 终有一天,Bob会明白,Alice是那么勇敢。她忍受着身体的剧痛,为了在失去知觉之前,被黑暗吞噬之前,给心爱的人留下一个微笑。 我一直觉得诧异,顶级理科男霍金,居然用这样的故事来诠释他的理论。我在课上听到这里,突然哽咽。因为我一下子明白了,被定格的Alice不是别人,正是被渐冻症钉上轮椅的霍金本人。除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一系列科学制作,他与病魔缠斗的一生是一种无畏布施,是他留给这世界的笑容。而那些轮椅上的漫长时光,深不见底的痛苦和绝望,只能由他自己品尝。 他歪头思考的模样是一尊图腾,这图腾告诉我们,哪怕肉身被禁锢,思想也可以张开翅膀。 我们都一样,终有一天将沉沦于无边的黑暗。这世界不会记得你遭受的苦与痛,记住的只有你的笑容。 中新网3月14日电 据外媒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奖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霍金教授的子女露西、罗伯特和蒂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霍金的离世,是我们的损失,我们来看看霍金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英国牛津人,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 霍金成年经历 霍金毕业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 1965年,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或霍金辐射(包括de Sitter空间中的霍金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其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1973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是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学、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提出了能解决宇宙第一推动问题的无边界条件。2004年7月,他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是错误的。《时间简史》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198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到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访问 。在科大水上讲演厅做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来的畅销书"(Unread Bestseller),有学者曾指这种书之所以仍可以如此畅销,是因为书本尝试解答过去只有神学才能触及的题材: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 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壳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 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以相对简化的手法及大量图解,诉说宇宙起源。 2002年,第二次来中国,在北京、杭州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报告,向公众阐释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霍金亦试图通过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他90年代曾两次到访日本。 霍金曾指,大众会好奇一位残障人士,为何会想到这么多宇宙论,令他成了大众媒体的宠儿。事实上,他在《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电视系列剧《星际迷航:下一代》中饰演过自己,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他亦曾在美国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剧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飞出个未来》中的一集里出现。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则有与其类似的角色(Steve)对其进行了滑稽的模仿。 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与女儿合撰写一套类似于《哈利波特》、但主题是理论物理学而非魔法的小说。 2006年6月,第三次来中国,他带来的仍然是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学体育馆主持一个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时,轰动一时,被戏称为受到"摇滚巨星"级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的公众讲述《宇宙的起源》。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访,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况欠佳。 2012年1月传出因脸部肌肉恶性萎缩,已严重影响其表达能力,并有可能使他无法发出独特的"电脑声"。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参与了客串。 2012年,霍金在赵晓凯收藏北京奥运火炬上盖上了两枚金色指纹,并题词:"为了人类长期生存,为了世界和平,我们需要销毁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 2017年为英国BBC录制纪录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 由于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剑桥大学在霍金21岁那年就曾发布过死亡预告,称他"凶多吉少"。 关于霍金去世的讣闻这些年一直没停过,每一次被证明是谣言后,我们都松一口气,因为他不止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也是渐冻症病人的奇迹,他曾经是世上最负盛名的"活着的渐冻人"。 根据「渐冻人协会」(ALS Association)资料显示,一般罹患渐冻症的患者,发病后存活时间平均是2至5年,有一半的人可以撑过3年、20%的人可以撑到5年,可以撑过20年的只有低于5%的机率,但霍金是一个奇迹——历史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一样,拥有如此强韧的生命力。 然而今天,"霍金去世"不再是谣言,他的家人已经证实——斯蒂芬·威廉·霍金真的永远离开了。 和大多数伟人一样,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身后,也有一位伟大的女人。 她就是简(Jane)。 (霍金与前妻结婚时的照片)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在2014年被拍成了电影《万物理论》(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影片从霍金的爱情生活切入,讲述性格内向、整日沉迷物理研究和瓦格纳歌剧的霍金在剑桥大学与简相遇、相恋的爱情故事。 (电影剧照,图源:豆瓣) 当21岁的霍金被查出患上会使四肢麻痹的卢伽雷氏症,只有2年的生命。当时的简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想办法和他结婚,并陪伴他完成博士学业。"霍金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最没有戏剧性,这样一个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一个姿势,脑子里时刻都装着宇宙的人,电影最不容易表现出他生活跌宕感和内心的复杂。 霍金就像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上帝怕他获得真相所以惩罚了他,但这并没有限制了霍金,因为在霍金的世界中时空不是相续的,正如片尾那样,霍金和简又回到了最初的美好。 现实中霍金和简仍是朋友,甚至简担任了本片的编剧,他们的爱情成为了跨越维度的情感。万物周而复始,恒星的灭亡诞生出了新的恒星、行星,霍金和简看着长大成人的孩子,他感慨着,看看我们创造的这一切。" ——《万物理论》影评,作者:铁志 霍金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其言论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教授的官方成就如下: 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物理学家;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 (现为荣誉教授),这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位之一; 1978年被授予爱因斯坦奖章; 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2006年获得科普利奖; 2009年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代表作品有 《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 图源:搜狐 霍金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宇宙论和黑洞,很难被证实,目前被确认的共享主要为以下两个: 1、奇点定理 这是与Roger Penrose一起合作的,开创性地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证明广义相对论方程导致奇点解,间接地证明了大爆炸奇点的存在。 该理论认为宇宙(时间-空间)是从这一"点"的"大爆炸"后而膨胀形成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2、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是一种关于黑洞的理论。 其要旨是:黑洞会放出黑体辐射,霍金在1972年建立了它的数学模型。霍金辐射的理论能说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质量而导致黑洞蒸散的现象。 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会在瞬间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在黑洞视界之外也不例外。斯蒂芬·威廉·霍金推想,如果在黑洞外产生的虚粒子对,其中一个被吸引进去,而另一个逃逸的情况。 这也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的第一个典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渐冻症患者,霍金坐在轮椅上,连话都说不出来,连字都敲打不了,仅有三个手指能动时依靠电脑,靠戴在眼镜上的"面部开关"来接收信息…… 如此艰难,活着都已不易,想想他那些突破脑际的记忆、联想、总结能力,无法不被人崇拜。 图源:搜狐 霍金生前曾做出过许多预言,小编这里也按照他预言的时间表进行了整理—— 2032年 地球进入冰河时代,全球气候变暖。 2060年 人类必须离开地球。 2100年 人类进入外太空,新人种出现。 2215年地球将面临灾难性毁灭。 2600年 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 在霍金的预言中,很多都是着眼于未来的地球和人类。他曾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说:"人类在未来数百年里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看到了人类的危险,过去曾出现过多次人类的生存危机。发生类似情况的频率还会增加,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避免这类危机。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人类在未来二百年间能成功向外太空扩张,那么我们就能避免灾难。 2010年早些时候,我曾警告说,人类在努力与外太空其他生命形式建立联系时应当谨慎小心,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会对人类表示友好。如果我们是这个星系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体,我们应该确保自己得以生存和延续。但面对地球的有限资源和呈指数形式增长的人口数量,我们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寻找出路。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果我们想延续进步,就不得不放眼外太空。这也是我大力支持载人航天飞行研究的原因。" 霍金最后指出,人类有望驾驶宇宙飞船做时光旅行,届时从地球到银河系边缘的漫长路程仅需八十年,这给人类殖民外太空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 (图源:霍金微博) 但2032年地球到底会不会灭亡其实还是个谜,中国气象专家表示,的确目前地球气候异常、地质灾害较多,但2032年地球就会走向灭亡的预言也不可全信。 (图源:霍金微博) 因为即使是霍金也有出错的时候——霍金曾三次预言失败。 第一次是在1974年12月,霍金与另一位科学家关于天鹅座中的X-1双星是否包含有一个黑洞。霍金预言说没有,另一位科学家说有。两人以一年的杂志为赌注,最终,霍金输了。经过科学证明那个双星系统是存在黑洞的,霍金老老实实的为另一位科学家买了一年的杂志。 霍金的第二次预言是在1991年12月24日,这次霍金和一位物理学家关于宇宙中是否存在"裸奇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霍金认为奇点只能存在于黑洞之中,并做出预言说裸奇点是不存在的。后来,裸奇点被证实确实存在,霍金又输了。 霍金的第三次失败预言发生在1997年,当时霍金同物理学家普雷斯基尔打赌,黑洞是否会摧毁它们吞噬的一切信息?霍金认为黑洞黑洞不能向外界释放任何信息,而普雷斯基尔则认为黑洞可以隐藏它内部所具有的信息。2004年,事实证明霍金又失败了。 霍金去世了,有人说人类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今天终结了。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吧,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黄金时代什么时候来临,而我们总要作好迎接它的准备。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史蒂芬·霍金 我们一起来回顾霍金先生经典之作《生命的意义》 你们好,我是史蒂芬·霍金,一个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有时候还是个梦想家,虽然我行动不便,也必须通过电脑发声,但我的思绪却在自由驰骋,得以探索关于宇宙的大哉问。 例如生命有意义吗?在这脆弱珍贵的世界里,我们的存在有何来由吗?究竟活着的意义为何?思考的意义为何?作为人类的意义为何?甚至探讨现实本身的极限…… 科学让我们得知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人类的大脑远比你意想中更为错综复杂,但若并非如此,你也不可能意想任何事。它包含了许多脑细胞,数目和银河系的星星一样多,约有一千亿上下脑细胞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的连结比已知宇宙里的星系还要多。大脑研究似乎应该归类于神经科学,但因为大脑受控于基本作用力,例如电磁力。因此思考动作本身最终还是归结到物理学,这是快速复杂的物理现象。 人类是高度复杂的生物机器,行为举止全根据自然法则。大脑得以创造并延续人的意识,有赖于奇妙的神经元互动网络,而人的意识创造了外在世界的三维模型,这种最适模型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实。 这种现实的范围,比日常生活中周遭所见还要广大。当我们探索宇宙时,我们认知中的现实世界拓展得愈来愈大。 我们回顾过去,一直到宇宙自身的起源,这一切,这整段137亿年的宇宙历史,都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模型。 那我们该如何找出生命的意义呢?我认为答案非常清楚,意义本身不过就是:每个人在大脑里建构的现实模型其中的一部分。 大脑不只是掌握我们感知的现实情况还包括我们的情绪和意义。爱情与荣耀,对与错,都是我们心中建立宇宙的一部分,就像一张桌子,一颗星球,或者一个星系。 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就是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众多粒子,竟拥有这种奇妙的能力,不仅能感知现实世界,更能赋予它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为何,全由你来选择。意义只能存在于人类心智的架构内,如此一来,生命的意义就不在外面某处,而是在我们的脑海里。 正如宇宙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我们是宇宙对自己的省思。 本文综合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