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破冰船(雪龙3号核动力破冰船) 1983年6月,我国加入了《南极条约》。但由于我国当时没有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于是被归入了缔约国。 当年9月,第十二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中国代表团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然而,每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进入表决时,缔约国成员就会被请到会议厅外面喝咖啡,因为缔约国在南极事务中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中国代表团立时气坏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屈辱,更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蔑视。 1984年2月,中国科学院的32位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 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即做了批复,并于当年11月,派出了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 中国至今共有四艘极地科考船,第一代科考船,向阳红10号。 1984年11月19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坐向阳红10号出发,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后,于12月26日顺利抵达南极洲,并于次年的2月25日,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结束了中国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中国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十八个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向阳红10号,是我国第一代极地科考船,但由于其无破冰能力,不能深入到冰情严重的极地航行,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代科考船,极地号。 极地号由芬兰劳马船厂建造,我国于1985年购入并进行了改装,1986年开始执行南极考察任务,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极地号只具备抗冰能力,无法破冰,只能在浮冰区航行。 在完成了6次南极考察任务后,极地号于1994年退役。 第三代,雪龙号。 雪龙号由乌克兰建造,起初的雪龙号只是一艘冰极运输船,在1993年被我国购入后,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配备了现代化的航行、定位和导航系统,使其具有了破冰的能力,能够以1.5节的航速连续破冰1.1米。 自1994年投入使用至今,雪龙号为中国两极科考活动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 但随着船龄的增加,以及自身天生的短板,雪龙号已经渐渐不能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艰巨任务。 因此,雪龙2号应运而生。 第四代,雪龙2号 2016年底,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年7月11日,雪龙2号正式交付使用。 雪龙2号的诞生创造了2个第一,他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船长122.5米,宽22.32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990吨,航速可达12至15节。 雪龙2号破冰能力强,能够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海况下,以2到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在遇到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旋转180度,将船艉变成船头,使用尾部的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前行。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艘排水量近1.4万吨的破冰巨轮,建造时间仅仅用了165天。 165天,雪龙2号从无到有,共计耗费设计图纸8736份,耗费生产设计图和工艺模型7891份。 消耗钢板64691块,消耗电缆550公里,如果将这些电缆延伸,相当于北京到济南的距离。 雪龙2号装备四台柴油发电机,主动力电站系统,发电总功率达到22.6兆瓦,如果四台发电机同时启动,每小时可以发电22600度,相当于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一小时的用电量。 同时,雪龙2号还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够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多项科学考察。 他还是一艘智能化船舶,能实现智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并搭载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直升机,具备出色的应急保障能力。 雪龙2号自交付使用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极地科考任务。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了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 11月20日,雪龙2号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23日,雪龙2号以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成功将中山站附近航道破冰,为雪龙号卸运物资开辟了一段14海里(1海里约合1.85公里)的冰上航道。 12月,雪龙2号进入南大洋宇航员海域,并进行了断面调查、海洋微塑料拖网取样调查以及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这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域展开综合科考。 2020年1月11日,雪龙2号在穿越西风带期间,科考队员释放了多个探空气球,用于探测不同高度的气温、气压、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 之所以要探测这些数据,是因为南大洋海水与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西风带正是其中的关键海域。 2月15日,雪龙2号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 4月22日,雪龙2号和雪龙号圆满完成了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凯旋而归。 回国之后的雪龙2号,并没有停留太久,7月15日,雪龙2号再度起航,这一次他要前往北极,参与我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2个月后,雪龙2号回到上海,并于11月10日,再次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 现在,当我们忙于生活工作的同时,雪龙2号正航行在南极海域,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开水文气象、南极生态等多项科学调查工作。 让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建造极地破冰船呢? 首先,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在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符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科研大国的地位。 其次,极地科考对于气候研究、海洋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增加关于地球结构和其他领域的知识都非常有必要。 作为老将的雪龙号,已经独立支撑中国南、北极考察20余年,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以及他的先天不足,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 因此,中国必须拥有一艘新的破冰船,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破冰船。 而雪龙2号的诞生,也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在将来,雪龙2号将会与雪龙号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业模式,大幅提高我国极地科考以及运输的效率,为我国的极地科研事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正在建的罗斯海新站。 雪龙2号将会搭载一代代的极地科考人员前往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天地,他必将承继永恒的南极精神,承载起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满载祖国和人民的期许,劈波斩浪,破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