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年绣完清明上河图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10年绣完清明上河图具体的情况吧 女子10年绣完36米长清明上河图 8月24日,外出打工近20年的吴钦卫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这次他和妻子带来了他们绣制的36米巨幅“清明上河图”,这幅十字绣作品历时10年,光材料费基本花了当时一年的积蓄,如今终于完工。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47岁的梁英丽眼圈红了…… 回想往事,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时的冲动,会给自己带来10年来无日无夜的辛劳,好在最终完成了心愿。 2009年左右,当时流行十字绣,大街小巷里都能见到穿针引线的人,在郑州一家饭店打工的梁英丽,看到同事们下班之后一个个拿出十字绣,也想凑个热闹。 春节放假前,梁英丽和老公吴钦卫来到火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准备买一些十字绣材料回家,闲暇之余绣着玩。 当询问到大画幅的“清明上河图”时,卖十字绣的老板一脸不屑,出言讽刺梁英丽:“这张图36米长,到现在还没有人绣成功过,问问你也没这个本事。”性格好强的梁英丽也不甘示弱,回怼:“既然还没有人绣出来,你咋知道我绣不出来?”“你要是能绣出来,我给你100万收购,你敢吗?”也许是老板言语的刺激,也许是本来就好强的性格,梁英丽用将近一年的积蓄,买下了整套材料。 清明上河图配套的画册足有17本,各色丝线装满了一个巨大的箱子。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出租屋,梁英丽灯下飞针走线,之后很多年,郑州的发展变化跟她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就连出租屋附近的小超市更换了老板、进行了装修,也是在工作间歇别人提起,她才知道…… 30多米的布匹重约50多斤,宽1.5米左右,怎样才能把这圈布匹展开,两口子也比较头疼,在老家,地方大还好说,复工后,出租屋里的地方较小,为了不耽误绣制,老公吴钦卫根据老家织布机的形状,给她焊制了一个不锈钢的架子。 吴英丽告诉作者:她小学也没有毕业,严格的说自己是个文盲,看个报纸,字都认不全。当时为什么选择这幅“清明上河图”,是因为看到大家都在绣花花草草,福娃人物之类的,觉得就算绣完了,也没多大意思。“清明上河图”是河南的一个文化代表,要是绣成了,估计能卖上不错的价格。毕竟当时两个人打工一年才攒了一万来块,这幅画整套材料就要9800块钱。 绣制的过程中,梁英丽也迷上了画中的的人物和环境。听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就叫“清明上河图”,讲述画家张择端的身世,以及清明上河图是怎样来的。梁英丽买来内存卡,请人下载全部剧集,一边绣一边看,截止完全绣成,重播不下十次,能够清晰描述每一集里面的情节。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憨胆大,我在家连鞋垫子都没纳过,要说针线活最多会缀个扣子,后来绣着绣着,觉得也没那么难。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绣,也没有因为绣错拆过线。”还剩最后10几针的时候,吴钦卫拍了个小视频,吴英丽激动地说:“10年了,终于绣完了……”正是这条小视频,很多老乡们才知道吴英丽10年来干了这么大一件事。 后来一段时间,梁英丽没有工作,全职在家绣制清明上河图。吴钦卫说:她是女人家,在家带好孩子,做好饭,管理管理家务,挣钱的事,我来干就行了。10年来,两口子没有因为这幅画生过气,吴钦伟不忙的时候也会绣上几针。 问起来当时怎么舍得花费一年积蓄购买这个,吴钦卫说那时候一年也不过挣1、2万块钱,对于妻子的爱好,第一感觉是30多米,能不能绣成,不过既然她喜欢,还是同意了。第一次只是交钱预定,材料到了之后,商家通知他,于是骑着电动车,到火车站拉了回去。 完成后带回老家,不少亲戚们纷纷过来参观,客厅成了他们的展示场所,因为地方有限,每一次都只能展开一部分。梁英丽说自己也很好奇完全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 8月24日,吴钦卫联系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嵩县第一高级中学,希望在母校做首次公开展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当知道他们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更觉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不错的现场教育机会。 参加军训的高一学生从旁边走过,一个个发出惊叹的声音。一名男生说:“太了不起来,很震撼,没想到在外边打着工,还能制作这么美的艺术品,太励志了!” 梁英丽告诉作者:听说今年9月份,北京有一场文化非遗方面的展览,正在联系申报展出。梁英丽通过网络查询,得知贵州有一副已经完成的“清明上河图”,长30米左右,卖出了高价,自己这幅打算在合适的机会,捐赠给国家。 嵩县第一高中的老师告诉作者:“平时新闻上看到的都是外地、别人家的事情,没想到我们自己身边也有这样厉害的人,很了不起,尤其是能够坚持10年之久。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很多爱好热情的时间都很短,太需要我们身边人做出这样的榜样了!” 莱州绘画爱好者120天临摹出9米长《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名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几百年来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近日,山东省烟台莱州的一位民间绘画爱好者李永涛用时120天,临摹出了一幅9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李永涛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学习,多年来,一直是自己苦练画功,博物馆与各类书画展成为了他最常去的地方,2018年一次难得的机会使他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李永涛说:“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清明上河图,看了特别喜欢,后来我就一直想要把它画出来。” 李永涛表示,这幅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是他多年绘画功力的展示和总结,他将永远珍藏。 虽说多年的梦想已经完成,但艺术的道路没有止境,他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在中国画的艺术殿堂里探索前行。 细说《清明上河图》这一幅名家之作到底有怎么样的寓意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家画作值得我们如今去临摹借鉴,学习研读,这些画作有的是写实有的是描虚,有的是绘人形态,有的是拟世间百态,但是这些画作能够得以完好的保存已经是人类的一大幸事。 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十大名画有:《洛神赋图》、《步辇图》、《富春山居图》等,当然今天要说的《清明上河图》也包括在内。原以为《清明上河图》画的都是有关于清朝的事物,现在看来真是大错特错了,那么为什么要取“清明”二字呢? 我们都知道这一副著作因为其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让大家能更好的感受到宋朝当时的魅力,更直观的让我们看到北宋时期的商业、手工业乃至当时民风民俗,建筑风格我们都可以清楚的看见。 如今的这幅名作不仅仅是被当做成为艺术品进行欣赏,更大的程度上它还是第一手资料,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包括在画中出现的各个行业,各种故事已经成为了如今人们去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馆时争先恐后都想要一睹为快的活历史。 说了《清明上河图》带来的来的寓意后我们注意到了“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也是画家张择端用瘦金体题字在画上的,既然如此这副画作的名字也是他本人起的,画作本身的意义已经是非凡了,更何况是是名字,所以我们要来好好研究下“清明”和“上河”这两个词语啦。 对于“清明”这个词语的本意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有清明节也就是每年的4月初,大家都要扫墓祭祖,是中国优良传统之一。所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就有专家指出,其实这一副画就是在刻画清明当天。例如已故的文物鉴定大师郑振铎老先生就是持“清明节”观点的人之一。 既然有正面的声音那么就会有反对意见,如同样也是去世的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就发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如果这两字指的是清明节,就应该有相关的清明节标志,而在画上我们能看到有对木炭、扇子、西瓜还有服装都是靠近于夏天已经过去马上秋天就要来临的,秋景描写。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完全不是4月初春的景象。于是他们这一行人认为“清明”二字意在指的是“清明坊”。在我们恍然大悟之际,出现了第三种声音,这个声音是来自著名鉴定学家史树青先生的,他否认了前面的两种说法,他表示这个“清明”二字并不是要指代什么节日或者节气,而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当时宋朝的发展,也就是为了歌颂当时的太平盛世,“清明”指的就是当时政治清明,没有太多贪赃枉法的事情,人民百姓也都过的很如意。这些只是各自的揣测,相信还有更多的说法等着我们去验证。 《清明上河图》的名字的问题我们算是有了一个交代,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篇幅较长内容饱满的作品,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多少动物呢?聪明的会说,和天上的星星差的不多吧。 别说我夸张,打开这幅作品,我们确实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物动物在其中,如果真的要去数真的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大工程,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资料上面有着几乎精准的数字来表示上面的数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还真有细心的人士,这位老先生在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之后,就开始投身于这一个大工程了。 他也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他的方法就是在看到一个的人物的同时在他身上放上一粒米,统统摆完之后再一个个数,数了好几遍后确定了最终数量为815人。 我们要为老先生的贡献表示肯定,但是我们同样也对于这个数字存疑,因为画上总有遗漏的地方,有的地方就和我们现实中一样,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涉及到的职业也是包罗万象,不仅如此,还有那些在船上的,在轿子里的在小亭中的人,我们是否也能一一数的过来,所以说,这里面的人物数量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并不能精确,我想就连作者本人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也会哑口无言吧。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