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房产时事环球科技商业
投稿投诉
商业财经
热点动态
科技数码
软件应用
国际环球
晨报科学
新闻时事
信息智能
汽车房产
办公手机
教育体育
生活生物

青藏铁路全长多少千米(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对吗)

  6月5日凌晨1点半,Z21次列车在黑暗中向拉萨挺进。
  这是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Z21次列车需要翻越海拔5072米唐古拉山垭口——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
  与其他列车不同,Z21次列车的乘客们在上车后需签下健康登记卡,声明自己能适应高海拔地区旅行。就连火车司机也要吸氧来缓解高海拔的不适。
  这趟列车满载988人,当天载有766名乘客,有的已出现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他们或许并未注意到,三小时前经停海拔2829米的格尔木站时,两台内燃机火车头替换了原先的电力机车。
  青藏线的火车司机知道,缺氧的高原环境掐住了动力的脖子,在没有实现电气化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只有两个火车头才带得动列车。
  机器尚且出现不适,何况人?
  五道梁4636米、沱沱河4547米、唐古拉5068米……全线通车15年后,参与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的青藏铁路人,仍清楚记得沿线车站海拔。身体是海拔的标尺,海拔每下降100米,高原反应也会有所缓解。
  修建青藏铁路是几代人的梦想,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发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号召。几经周折,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但直到2006年7月1日,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才全线通车。
  在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后,奇迹仍在继续上演。15年来,绿色铁龙安全、平稳地在青藏高原飞驰。
  6月7日,一列火车在青藏高原飞驰。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进藏
  青海格尔木的将军楼公园内,一株青杨郁郁葱葱。
  这是1954年慕生忠将军到格尔木,亲手栽下的第一棵树。当年5月,他带领1200名赶骆驼的工人修筑青藏公路,7个月零4天后,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公路全线打通。
  但这条路时常遭遇冰雪封路,物资运输也受阻。为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3月,经国务院讨论,把建设进藏铁路提上议事日程。
  修进藏铁路,孙中山早在1919年,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西藏之矿产不亚于新旧金山,只以铁路未能建造,遂令货弃于地"。
  1955年,慕生忠又奉命带领3名工程师,首次对修建青藏铁路可行性进行实地调研。结论是"青藏高原可以修铁路,但要解决制氧和冻土问题。"
  次年,铁道部向西北设计分局下达了规划、勘测、设计青藏铁路的任务,考察后建议修建青藏铁路应由东向西逐渐推进,分两期修建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
  1958年,青藏铁路西格段正式开工。但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于1961年停工。这是青藏铁路第一次"下马"。
  5月25日,张鲁新在北京家中。他说这辈子只干成了青藏铁路这一件事。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1973年,27岁的大兴安岭铁路技术员张鲁新,从广播中嗅到了信号,"老是介绍青藏高原,是不是有什么事?"事后他才知道,这一年的12月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提出,要修建青藏铁路。
  1974年3月,停建13年的青藏铁路西格段恢复施工。那年10月,张鲁新主动报名勘测青藏铁路格拉段,加入位于兰州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第一次上青藏高原勘探,张鲁新就尝到了地球第三极的威力。狂风卷起的砂石,砰砰砸向车窗,车子险被掀翻。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张鲁新借《列宁在1918》宽慰自己,"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危险无处不在。1976年,张鲁新和两个同事,踏入远离青藏公路89公里的无人区,进行地质考察。手上的地图标错了地形,四周都是馒头似的小山,风抹平了来时的脚印,他们只能凭着记忆往回走。半夜近两点,黑暗中出现了漫山遍野的火把,有人呼喊着他们的名字,但张鲁新三人已虚弱得应不了声。同伴中有人抽烟,剩下三根火柴,张鲁新将烟盒撕成三条。第一条纸片很快燃成灰烬,"咱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点燃第二条纸片,张鲁新打趣"咱们可能命悬一线"。当火苗蹿上第三条纸片,火把的方向传出带哭腔的笑声:"那有火,肯定是他们。"
  那几年里,从西大滩到安多,张鲁新和队员们在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每隔数百米挖十几个勘探断面。上世纪70年代,仅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铁一院)就组织1700人,在格尔木至拉萨段1000多公里线路上,展开勘测设计大会战。
  直到1978年,青藏铁路第二代设计总工程师张树森收到电报:根据上级指示停止勘测——这是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
  当时,图纸上批准的线路,已用桩子挪到了地上,密密麻麻一片,专业术语叫"定测"。张树森回电,桩子离终点拉萨仅有400公里,年底之前能完成作业。现今91岁的张树森,回忆当时收到的回复:"桩子打到什么地方,就停到什么地方。"
  张树森不知道停工原因,"既然叫停的话,那是命令。"张鲁新所在的冻土研究室百余号人陆续离开,身为冻土力学课题组组长的他心有不甘,仍通过向铁道部申请科研经费、创办企业补助冻土科研项目。直到1988年底,连张鲁新也对青藏铁路再次上马失去希望,他决定离开兰州。望着火车站台上送行的同事,张鲁新问自己,"我还能回来吗?",但很快又打消了念头:"不可能再回来了。"
  两年后,当他在山东老家,看到音乐风光片《西藏的诱惑》中藏民磕长头朝圣,僧人边走边唱,"我从远处走来,向着一片神奇的土地"。他再也按捺不住,跑到电话局,从晚上六七点排到凌晨,同铁道部西北研究所的领导说:"我想回去。"
  2001年,格拉段停工23年后,再次开工建设。张鲁新28岁来到青藏高原,54岁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开工典礼上,他流下热泪:"我终于有事干了,我干了一辈子终于能看到结果了。"
  6月3日,刘争平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他的心愿是青藏铁路实现电气化。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冻土
  一根土灰色的桩子,立在风火山的山坡上。
  "你看那桩子,老人打的桩子",2000年,还是"铁一院"地质组组员的刘争平,见到了22年前定测时留下的桩子。日晒雨淋,桩子一碰就碎了。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平均气温为-2℃至6.9℃,线路通过多年冻土地段约550公里,活动层寒季冻住后硬似石头,暖季融化后软如稀泥。如果修建铁路,表层冻土融化后路基不均匀沉降,铁轨呈波浪状,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之一。
  在海拔4907米的风火山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于196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冻土观测站。
  青藏铁路项目三上两下,但它连续60年未停止观测。它的使命包括观测地温和高原冻土区气象等。最终风火山观测站为青藏铁路建设、攻克高原冻土难题提供了1200万个数据,为青藏铁路前期科研取得29项成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高校教材关于冻土只有两页内容时,勘测设计者们就提出了保护冻土的原则。张树森回忆,当时将草皮覆盖在裸露的地表上,以达降温效果。
  俄罗斯的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末,但直到2000年,冻土融沉冻胀引起的路基下沉、线路不平顺等病害仍高达30%以上,因此列车时速仅为45公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最早发明了热棒技术,通过自身热对流,达到制冷效果。但青藏铁路冻土科研队队长刘争平介绍,2000年单根热棒成本为3700元,隔4米放置一个,高昂成本不适合我国大量应用。
  刘争平听过一个故事,藏民在冻土上盖的房子没有坍塌,屋里烧牛粪取暖,表层冻土也未融化,科研工作者向当地人取经,原来房子底下铺了层石头——在这基础上,科研工作者综合分析,发现了片石理论。碎石缝隙中的空气生成热对流,冷空气重,往里钻,且逐年积累降温,将表层暖季融化的冻土冻死,从而解决了多年冻土问题。这一低成本措施,最终在沿线117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应用。
  5月31日,91岁的张树森展示青藏铁路示意图,未完成青藏铁路是他的隐痛。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青藏铁路来来往往的科研工作者无数,多数人并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不知道究竟是谁发现片石理论的",刘争平说。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冻土区时速达100公里,刷新了高原铁路运行的世界纪录。刘争平持续10年进行监测,冻土区沉降、边坡溜塌、线路不平顺等病害率小于5%,片石气冷路基、碎石护坡等措施长期有效。
  青藏铁路第二代总工程师张树森,1994年退休,未完成青藏线是他的隐痛。70年代胶卷珍贵,他没有一张在高原的个人照,相机只用于拍摄地质病害,叠成两折珍藏至今。
  曾长期在高原,张树森患上了冠心病,身体已不允许他乘坐青藏铁路。直到今天,碰上西宁的老同事,他都要问一嘴青藏线。听到"好着咧",他才放下心来:"我高兴啊,没有发生重大病害,说明当年保护冻土的决定是正确的。"
  6月8日,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宝平,站在青藏线火车头上。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极限
  6月4日,Z21次列车驶出新关角隧道,时隔半个多小时,阳光重新涌入车厢,乘客们发出"哇"的惊叹——这是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32.64公里。
  不同于新关角隧道,乘客很难察觉到风火山隧道的存在,尽管入口轨面海拔4905米,使其成为世界海拔最高隧道。极端最低气温-37.7℃,最大风速31m/s,"最难的是人的生存",原风火山隧道二队常务副队长罗宗帆说。
  2002年10月,施工头晚,青藏高原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为防止施工用的沙子冷冻成块,两台吊车吊起了长40米、宽35米的保温棚。但狂风还是瞬间将钢管和棉布掀到了100多米高的山上。
  高海拔地区,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制氧站尚未建成时,工人们背着20公斤重的氧气罐,相当于在内地负重40公斤。考虑到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招工时优先考虑青海格尔木的工人,但每次收工后,他们也要躺着吸半小时氧才缓过来。
  低压低氧环境对消化系统也会产生影响,伙食有鸡、鸭、鱼,但工人们多没有胃口。统计显示,由平原地区初入海拔3000米以上及海拔5000米的人群中,食欲减退的比例分别达74.3%和94.6%。有的施工工地,党员干部甚至带头吃饭,夸张地"吧唧"着嘴,一个劲地说"真香,真好吃"。
  高原环境下,呆着喘口气都是奢望。那段日子,罗宗帆的体重从140斤骤降至90斤,长发及肩,皮肤黝黑。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长期劳累,罗宗帆犯了痔疮,痛得走不了路。工地离格尔木市有300多公里,他让炊事员炒了一大盆盐,门窗一关,火烤刀片,亮起碘钨灯待屋子热乎起来,咬紧牙关手起刀落,在尚有余温的盐盆里坐了三小时止血。罗宗帆说,之所以不下山去医院,是担心经不住往返颠簸。
  高峰时期,罗宗帆手下有300多号人,算上开挖、喷浆、铺保温板、绑钢筋等工序,隧道一天只能挺进2-4米。
  隧道分成两个施工队,一队打进口,二队打出口,互相竞争。2003年9月13日,离打通隧道还剩7米,两队都备上了庆功宴,争着打最后一炮。
  钻杆只有4米长,这种情况下,在罗宗帆打完一炮后,最后一炮就将由另一队打响。他们甚至在罗宗帆二队那侧的洞口挂起横幅:"必胜二队"。罗宗帆便叫钻工把钻杆加长到6米,凌晨3点半,用香烟点燃导火索,一声巨响,尘土四起,挖掘机一捅,对面的灯光透过缝隙照进来。
  罗宗帆常把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挂在嘴边。青藏铁路建设各单位编写的《青藏铁路:综合卷》中有一组数据,五年建设期间,全线接诊病人53万余人次。从格尔木到拉萨1142公里,被分成33个标段,共有21家施工单位中标,累计10万筑路大军挑战生命极限,完成了过去五十年未竟事业。
  2004年,离开风火山隧道前,罗宗帆爬上附近的一座山。上头面向青藏铁路的小土包里,埋着原风火山观测站党支部书记王占吉,他在上世纪80年代留下遗言:"要把我埋在风火山,一定要等到火车从身边通过。"罗宗帆捎上纸钱,在坟前点了一根烟:"老前辈,我们过来看你了。"
  6月7日,铁路养护工人在海拔4765米的昆仑山站作业。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只要火车轮子不停,我们就不停"
  6月4日上午10点多,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下称青藏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47名调度员盯着面前的一排电脑,发布调度命令。自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以来,这里一直是青藏铁路的"大脑",综合分析室主任饶启龙说,"只要火车轮子不停,我们就不停。"
  通车15年来,没有停下的不只调度指挥中心。
  当乘客们抓着手机,紧贴车窗,生怕错过一处高原风景时,火车司机盯着前方1435毫米——两根铁轨间的距离,为确保安全,这是他们值乘4小时的视线范围。
  青藏线的火车司机,打趣自己是"离地三尺活神仙"。曾跑过三年青藏线的牟宸希说:"蓝天和铁轨连成线,云雾就卧在铁轨上。"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上开火车,并不像牟宸希描述得那样浪漫。6月8日,46岁的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宝平才染两天的黑发,发根又爬上了白色。在一线开火车的11年,他右耳耳膜逐渐穿孔,手术后仍有70%的听力受损。
  在火车发车前及行进过程中,火车司机都要到柴油机间望闻问切,检查有无"跑气、冒水、滴液、漏液"现象。尽管噪音大到贴脸听不清说话声,有经验的司机仍能通过是否出现尖锐声音,判断汽缸故障。甚至耳朵隔着手背紧贴管道,靠振动的节奏检查设备。
  当火车高速通过隧道,火车头也首当其冲,强大的气压像一股风哗地灌入司机耳朵。火车驶出隧道,不适感才慢慢减轻。"耳背是我们的职业病",许宝平说。
  在无人区遇上铁路养护工人,许宝平总会鸣笛打个招呼。火车没有方向盘,跑得快靠铁轨带,他知道,线路安全也离不开养护工人。
  6月7日,工人们穿着棉袄,戴着脖套,在海拔4765米的昆仑山站作业。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坐落在昆仑山下,80名员工担负着青藏线共计116公里正线以及望昆站、不冻泉站、昆仑山站、楚玛尔河站、清水河站、可可西里站6个车站、13股道和35组道岔的养护维修任务。
  车间书记于本藩,1982年生人,看起来却像有50多岁。他能通过步幅,认出一个人是否为同行,"轨枕间距600毫米,工人都养成了走小碎步的习惯。"车间80名员工,用600毫米的小碎步,丈量沿线116公里的线路安全。
  6月7日下午,海拔4765米的昆仑山站,仍在下冰碴子。
  "格(尔木)方无车,拉(萨)方无车,可以上道",进行安全检查后,旦增桑珠带着十数个工人上轨作业。为了御寒、预防能烧焦皮肤的紫外线,他们一年四季穿着棉袄,戴着脖套和帽子,只露出眼睛。
  这天,他们有一个半小时的窗口期,其中一项任务是将铁轨的水平距离,控制在1435±1毫米内——这差不多是一张身份证的厚度,但如果轨距超出标准,严重时会导致列车出轨。
  测量、拧开螺栓、抽出旧垫板、装上新垫板、把旧料收入麻袋中……他们几乎不说话,光低头,机械重复着这些动作。
  2007年,藏族人丹增桑珠加入养护队伍,较大的工作强度,让他第一次出现头疼、胸闷、食欲不振的高原反应。在藏语里,"丹增"有不忘本的意思,他说:"青藏铁路是国家修给我们西藏的,汉族同胞身体不适应,咱们就多干点,我们必须守护它。"
  于本藩介绍,在他们车间,像丹增桑珠这样的藏族员工,占到一半以上。
  6月4日,Z21次列车上,旅客不舍错过窗外每一处风景。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坐着火车到北京"
  "坐着火车到北京啊",刘争平边说汉语,边比画着。2000年前后,他尚在勘测青藏铁路,藏族百姓就围着刘争平,混着汉语、藏语和手势,问铁路啥时候通。他们中有人只听说过西宁,没听说过兰州和西安,但所有人都知道北京。
  刘争平每到一处,乡亲们都会问起铁路通车时间,"藏族百姓眼睛瞪得更大些,他们深刻体会到交通的不便。"
  6月5日8时33分,Z21次列车停靠那曲,这是该趟车在西藏停靠的首个站点。
  列车上多了些身着藏袍,手摇转经筒的藏民。
  19岁藏族小伙强巴,与同车上岁数的藏族人不同。穿着一身夹克,背着与上衣颜色相搭的斜挎包:"这包是我从网上买的,好看撒。"言语带着四川话的尾音。在青藏线上跑了14年,列车长雷丽萍说,刚通车的时候,他们专门学习了基础的藏语,但这些年,会说普通话的藏族旅客越来越多了。
  每年8月1日,那曲举办赛马节,吸引不少游客。强巴此行前往拉萨,是被村支书选中,接受舞蹈培训,在赛马节期间登台演出。
  这是他第二次坐青藏铁路,那曲和拉萨相隔300多公里,打车1500块钱左右,火车票只要50.5元。近4个小时后,Z21次列车抵达终点站拉萨。
  青藏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至2020年12月,货物运送量由2491万吨增长到5019.8万吨;旅客运送量由648.2万人增长到1691.7万人。
  一拨又一拨旅客,在拉萨站下车,首先迎接他们的是藏汉双语横幅"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火车站外,锦簇的花团摆成了"100"的图案。
  拉萨市区,藏族网约车司机边巴次仁,正准备迎接拉萨的旅游旺季,那时他每天能挣1000多块钱,足以养活一家六口。他对青藏铁路赞不绝口:"把人拉来了,把钱拉来了。"边巴次仁想好了,等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带老婆坐上火车去北京。
  刘争平同西藏自治区的干部和企业打交道,常听到一句话,"解馋还是铁路来得快"。火车比公路速度更快,运量更大,是大宗货物运输的首选。这些年,他开始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目前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仍在使用传统的内燃机车。"把青藏铁路速度提上去了,就没有缺点,没有遗憾了",刘争平说。
  6月5日,列车前往终点站拉萨,餐车上摆了一束假花。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冻土,仍是实现青藏铁路电气化绕不开的难题。刘争平在2019年就发起试验,在青藏高原打上了4米、5米、8米深的桩子,研究冻拔现象——寒季当土冻结时,嵌在土中的石块会随着土的冻胀而上升。如果这一问题未得到解决,电线杆会在寒季被拔起,电气化就无法实现。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只是西藏铁路事业的起点。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建成通车;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也将投入运营。这两条铁路都是青藏铁路的延伸线。
  格拉段沿线房子不多,但有人的地方,常能见到国旗。
  6月6日,拉萨站,候车室塞满了旅客。17岁的四郎泽仁和母亲第一次坐火车,母子俩笑成一团,他有些不好意思,母亲问他:"那么多人,火车能装下吗?" 但越来越多的藏族百姓坐上火车,他们会向家里老人介绍,火车长长的、绿颜色、能坐很多很多人。
  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立军
  参考资料:
  《风尘天涯路》
  《青藏铁路:综合卷》
  《青藏铁路:勘察设计卷》
  《青藏铁路:科学技术卷·多年冻土篇》
  《青藏铁路:科学技术卷·卫生保障篇》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成都最好的国际学校)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成都最好的国际学校)1997年,原成都市第十中学依托千年名校成都石室中学联合办学。2011年石室联合中学成为成都市青羊区第一所实现一体管理一校两区办学格局的中学华信智原培训怎么样(华瑞it学校是民办还是公办)12月1日,2016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荣耀盛典在北京盛大举行。这项盛典已成功举办多届,堪称国内教育界的顶级盛会之一。本届活动以教育智变重构未来为主题。颁奖现场可谓群贤毕至海阳樱花国际(海阳樱花国际拍卖)海阳樱花国际(海阳樱花国际拍卖)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12日电5月7日至8日,第三届国际旅游财富峰会暨国际旅游地产专评年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半岛著名滨海旅游城市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推出仙境创业家杂志汇集了很多的创业名人信息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但是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风险和阻碍,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想法都能够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他们应该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并且能够总结自媒体论坛(怎么做自媒体新手)自媒体论坛(怎么做自媒体新手)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崛起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城市的自媒体人该如何突围而出?9月24日下午,以自由开放交流分享为主题的扬州自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自媒体数据分析平台)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自媒体数据分析平台作者谭伊妮编辑封成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潮流的起源总能追溯到一个最初的源点。它或许是1分钟,也可能是1秒钟,就是这转瞬之间的是温暖的抱抱电影怎么投资?值得投资吗?成本?专注影视行业多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铸就成功,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电影版权认购,联系电话17115117102(微信同号)电影温暖的抱抱类型喜剧导演常远主演沈腾李沁马丽乔杉艾伦出品靠谱点爸爸电影上映票房预估?值不值得个人投资?投资有价值吗?我是专业影投人许老师,如果你对靠谱点爸爸这部电影感兴趣想了解具体投资流程参与价值或者有人给你推荐这部电影拿不定主意,不妨听听专业人士的分析,免费咨询15266271019,让你的投电影熊出没能投资吗?投资有何优势?能赚钱吗?我是做电影的,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电影的讯息,对电影有兴趣意向,想要成为电影联合出品人,共享电影市场发展红利,专业影视人(15872594481)(微信同号)一定给您最专业中肯的资讯毒海风暴可以投资吗?个人怎么参与?有哪些投资优势和亮点?到底电影投资靠谱吗?有政府的全力支持,电影产业只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2017年底,为推动电影放映市场均衡发展,扶持贫困地区县城影院,满足群众观影需求,国家电影资金办发布关于支持中西毒海风暴电影投资价值大吗?有哪些优势,投资收益如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且我国电影市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影产业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更多电影资讯,欢迎免费咨询柚子微信you069888。一票房20
QQ一笔画红包怎么玩近日QQ一笔画红包怎么玩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QQ一笔画红免费版手机号码追踪定位(免费手机定位追踪器)怎么能免费定位到对方的手机位置?如今,智能手机的基本都有GPS功能,有时候为了更方便会定位对方的位置到自己的手机来,那么如何设置对方的定位到自己手机呢?现在就为大家分享免费定位对方手机追踪定位(手机定位追踪免费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手机不幸丢失,所有人都会很着急,都希望尽快找回来。而要找回来,就要找到手机位置信息。那如何在手机丢失的情况下获得华人论坛丫丫(华人论坛丫丫的港湾大众)华人论坛丫丫(华人论坛丫丫的港湾大众)因为和雷佳音主演的电影超时空同居的热映,最近佟丽娅人气特别旺。我喜欢现在的佟丽娅,但对她的感觉又有点复杂。第一次知道佟丽娅,是因为电视剧母仪天数学为什么考不好(为什么中考要淘汰一半人)中考中有一半学生考不上高中,综合成绩的不达标,毫无疑问跟每个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其中最容易拉开分数,出现大块丢分的,数学仍然占有重要部分。对于想要学好数学或者是在中考的时微贷网怎么样(微贷网最新消息怎么样)记者游淼立案一周年之际,微贷网全面清退兑付进入倒计时。7月20日晚间,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发布微贷网处置情况通报(十四)。根据通报,公安机关目前已完成出借人相关信息数据的核对工作古董珍玩(古瓷珍玩大饱眼福)古董珍玩(古瓷珍玩大饱眼福)Lot0001民国粉彩弥勒像尺寸高24。5cm起拍价无底价起拍Lot0003清乾隆松石绿珍珠地海螺形笔舔尺寸长7。3cm宽5。6cm起拍价无底价起拍款识对方手机定位怎么操作(对方手机定位怎么操作不是苹果)怎样能给对方的手机定位?手机定位是一种通过手机上的位置传感器获取手机所在的真实位置,A首先把卡芯装进去。B在功能表菜单中查找卫星定位系统功能程序。C打开程序后选择你所需要的功能。D起酥油怎么用(起酥油一直添加新油还用换吗)去肯德基麦当劳吃炸鸡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家用菜籽油炸的鸡翅总没有肯德基的吃起来酥脆,这是咋回事?其实是因为我们用的油不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炸鸡用的油和我们为什么有血泡(口腔起血泡是什么原因)嘴巴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我们有时会发现嘴唇或舌头上长了几个小泡,又疼又烦影响颜值,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对健康有影响呢?下面小麦医生就来和大家聊聊嘴上雪上一支蒿(每日一中药雪上一枝蒿)雪上一支蒿(每日一中药雪上一枝蒿)雪上一枝蒿,很美的名字吧,但是其却是有大毒的一味中药。使用不当,则有生命危险。自然界中有很多颜色艳丽外表好看的动植物,往往毒性较大,因此,平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