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展览(她用女性身体做展:我们瘦够了) 近来,"身材焦虑"频上热搜, 觉得自己太矮,就选择断骨增高, 想拥有"漫画腿",就切断小腿肌肉神经, 就连阴部整形手术都大受追捧…… 《餐桌阅读》 Tian 《完美肖像》 在上海,一群90、00后举办了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 参展的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厌食、贪食、暴食的行为, 有的人瘦到进了重症监护室,下了病危通知, 有的人出现抑郁、社交障碍、甚至自杀行为。 策展人文文,患厌食症时和现在的照片对比 展览开幕前,一条来到现场, 跟策展团队和艺术家们聊了聊。 她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停止生产焦虑, "你施加出去的焦虑, 总会以别的形式返还到你自己身上。" 撰文鲁雨涵 责编石鸣 策展人文文曾经患有厌食症 刚走到展览入口,我们就开始焦虑了。 在展览现场外的地面上,贴着很多食物的标签和它们对应的卡路里:一根黄瓜12卡,一个甜筒132卡,一瓶啤酒160卡,一个菠萝包325卡…… 往里走,我们看见了一个人偶,身上贴满了对女性进食行为的嘲讽:"下颌线都没了你还吃饭"、"除了沙拉什么也别吃了"、"保持饥饿、对自己负责"…… 见到策展人文文时,她的脸圆圆的,穿着可爱的小裙子,看起来和所有20岁出头的女孩子没有差别。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个身高1米62的女孩,3年前,因为过度节食体重只有28.8公斤,去医院做检查直接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下了病危通知。 《禁止女性裸露胸部》 李煜媛 减肥前,文文的体重不到50公斤,怎么样都算不上"胖",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腿"有一点粗"。2016年上了大学,文文终于在饮食上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她从那时开始系统地减肥。 除了运动以外,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食谱,每顿饭都用手机上的软件计算卡路里。"可能昨天还是吃一个香蕉,第二天我觉得我应该吃得更少,我就吃一个苹果。"她要求自己每天摄入热量不超过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 瘦下去的同时,她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脱发、长斑点、蜕皮,最后,女孩子的月经也不来了。一年半以后,父母终于发现了问题,带她去看医生。 《餐桌上的风景》 Tian 一开始是看消化科,心血管科,妇科,"全身体检都做了,没有一个指标特别夸张,但是每一个指标都不是很正常。"最后确诊的时候才发现,文文患的病叫进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应该看精神科。 从ICU出来之后,文文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心理康复。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之后,她发现,她在另一个方面又开始失控了,"你接触很多食物之后,就觉得我想吃很多东西,会觉得每一顿都没有饱感,它永远是饿着的状态。"她控制不住的时候,就拉着父母和自己一起吃。 文文在ICU 父母看到她胖回来了,"愿意吃",放下了心,但文文知道自己内心还有问题。她会在半夜的时候吃到喘不上气,体重从70斤直线上升到70公斤。这种失控让她痛恨自己的无能,暴食的同时她开始严重抑郁,不愿意出门,拒绝见人,"感觉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 为了自救,她上网注册了一个账号"少女神婆婆",尝试着分享一些自己的状态,还上传了一个记录自己身材焦虑和精神障碍问题的短片。这种分享拯救了她,她因此结识了很多暖心的网友,发现很多女生都在被进食障碍所困扰。 2019年,她拍了一个专门以进食障碍为主题的纪录片,采访了专业医师,站上了Ted演讲舞台。2021年5月,她又做了这个身材焦虑主题展。 蓓蓓是一名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她的参展作品《依》灵感来源是戴安娜王妃在采访中,谈到自己贪食症时说,吃东西的时候,食物就像是伸出了双手环绕着她,给了她安全感。 蓓蓓在冰箱底下压了一张,她被所有手臂围绕着,只露出眼睛的照片,"吃东西的冲动来临时的窒息感,迷茫感,看不清未来的感觉。" 展览一共展出了超过4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大多都有进食障碍病史、或者对身材焦虑话题深有感触。除了2位男性艺术家,其他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年纪最小的只有高一。 这也符合进食障碍的患者特征。调查显示,95%进食障碍的患病者都是女性,多在14~25岁,并且普遍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最近一项针对上海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随机抽取了206名学生,发现大概有17%的人患有非典型性的进食障碍的症状。欧盟在柳叶刀的数据也显示,在2000名的女性当中,每6~7名年轻女性就有一个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办展期间,还不断有人在联系文文,想要参与进来。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反复做了检查,唯独漏了精神科 到目前为止,大众对进食障碍这种疾病的认知度仍然非常低,最多就停留在简单的"厌食"两个字上。人们单纯地把这种行为和"减肥"挂钩,甚至"嘲讽"进食障碍的患者:"不就是为了变美?" 这句话在节食初期或许是对的,但是,当节食发展成进食障碍的时候,其实就是心理问题了。事实上,进食障碍是一种被科学家认证的精神疾病,得了这种病之后,吃不吃、怎么吃、吃多少,病人自己也无法控制。 《提线木偶》 潇墨 文文还记得,自己深陷进食障碍泥潭时的挣扎,"我感觉我的脑子里就住了两个人,一个在跟我说你要吃东西,一个跟我说你不能吃东西,我每天都会活得很痛苦。" 做参展作品的时候,潇墨还在住院治疗。当时她的厌食行为已经有所好转,体重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我爸妈总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以前我不吃饭,现在吃了,也长肉了,就好了。但他们不知道我精神上很痛苦,一直处于一种很崩溃的情绪当中。" 潇墨的装置作品Marionette(提线木偶),在黑色的笼子中放了一个木偶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食物。木偶被一个破损的大脑控制着,手上拿着刀子和尺子,手旁还有一台照相机:它可能是在计算,也可能是在拍照,唯独没有吃东西。 直到今天,潇墨每天还要和自己的精神状态做斗争。"到底吃还是不吃?这种挣扎每天都会有。" 另一方面,潇墨意识到自己失去了非常多的情感。"比如说我从小都是比较内向的,容易紧张、害怕,这种情感在我生过这个病之后都消失了。"因为缺少了"恐惧"的感觉,她还尝试过自杀。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患上进食障碍有多危险。这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心理疾病,统计显示大概每62分钟就会去世一名进食障碍的患者。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神经性厌食,高达5%-15%,除了低体重伴随的并发症以外,还有20%是死于自杀。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演唱《Yesterday Once More》的女歌手卡伦.卡朋特在32岁的时候死于厌食症导致的心脏衰竭,法国女演员兼模特伊莎贝尔•卡罗在28岁时死于厌食症, 戴安娜王妃因为订婚时查尔斯王子说她的腰有点粗,开始拼命地节食,而后出现代偿行为,一辈子都在和贪食症斗争…… 国内因为不普及,很多患者最开始会误以为自己患的是消化类疾病,或者是肠胃出了问题,在治疗过程中绕了很大一圈弯路。 以文文为例,父母带她去医院时,做了细致的全身检查。进食问题去看消化科,月经不来去妇科,心脏不舒服去心血管科,却查不出任何明显的问题,甚至猜测是不是之前拔牙出了问题,唯独漏掉了精神科。直到有一位医生提醒,"会不会是厌食症?" 在2019年之前,进食障碍在网络上还被列为消化内科疾病,后来才修正为:"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属精神科。" 电影《大饿》剧照:200斤的女主角为了减肥切胃 与不高的普及度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高的确诊率和就诊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2002年就进食障碍这种病症仅有8人次就诊、1名患者住院,到了2019年的时候就诊已经超过了2700人次。 文文专门在展览中安排了一件名为《不"药"》的作品,由数十个药盒组成,所有药盒是由团队成员一起提供的,都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服用过的药物。 《不"药"》 作品的最上面放着一些减肥药和泻药,暴食、贪食症患者经常服用的消食片,还有一些从外卖单上剪下来的"健康"、"瘦"、"轻食"的字样。再到下面,就是一些治疗经期紊乱、心力衰竭的药物,这些都是减肥和节食常见的并发症。 作品中最多的是抑郁症的药物,这是一位进食障碍的女孩寄过来的。"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进食障碍会伴随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听见她说》中齐溪演绎容貌焦虑 到80岁才会停止身材焦虑 展览最初的名字是"进食障碍主题展",后来才改成了"身材焦虑展"。因为文文发现,对于90、00后年轻患者来说,大多数人生病的诱因就是由"身材焦虑"引起的节食行为。 一条也在访问中发现,几乎所有人进食障碍的源头都是减肥。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一项2014年的调查显示,对女孩子来说,从童年到成年对身体的不满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加(男孩对身体的不满也会有所增加,但到高中毕业后会趋于平稳)。 另一项英国2012年的调查显示,90%的英国成年女性会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到焦虑,很多人一直到80岁才会停止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今年5月,中青网针对"大学生身材满意度"话题,面向全国7955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0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超过6成的高校生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身材焦虑的问题,名列焦虑榜首的是腿粗和过胖。 为了改变自己的外形,有33%的大学生选择节食,而在女生群体中,这个比例在40%以上。 大学一般是年轻人选择减肥的最佳时刻,远离父母,时间自由;到了现在,越来越多人从高中就开始偷偷节食减肥。 展览团队成员忆忆今年21岁,她长相甜美,从小学习芭蕾和声乐,还出演过电影和广告,算是一个小童星。相比于同龄人,她也更早意识到"身材"的重要性。 她从15岁就开始节食减肥,希望可以通过身材来弥补其他的不足。从一开始不吃晚饭,变成不吃米饭,再到后面只吃早饭,最后发展成一整天只喝水,因为一直没有达到她内心"完美的体重"。 《疑似进食障碍》 爱青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参展艺术家爱青,她高一开始减肥,从110斤瘦到了90斤。到了后面,"吃饭"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体重仿佛"不可控地"下降到了68斤。 在这个过程中,爱青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的"自律",并从这种"自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对外,她却非常抗拒别人质疑她的节食行为。"我觉得我当时没有节食,因为我没有刻意控制我的饮食。" 过度运动、饮食紊乱,都是进食障碍的诱因。文文观察到,很多减肥的人都不是很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因为节食才变瘦。很多厌食症患者会通过假吃、藏食物、偷偷把食物倒掉等方法,隐藏他们吃得很少的事实。 电影《骨瘦如柴》剧照 "包括我自己厌食症很严重的时候,我也会和父母隐藏自己吃得很少这件事情,让大家看起来我们好像是通过很努力、很‘自律’来减肥,但其实我们就是通过节食作为最主要的手段,来达到瘦身的目的。" "自律"被过分夸大了。参展艺术家Ale发现,只要有人把自己减肥成功或者健身成功的经历po到网上,就会被夸做"自律"。"然后大家就会觉得:他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可以,你不可以?这样只会让所有人更加焦虑。" 《你即是你》 周倩玉 在展览中,让Ale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叫做《你即是你》,创作者周倩玉曾经是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成员之一。作为女性偶像,她接受到的身材约束比任何人都要严格。 她打造了一个和自己等身的人偶,并给她穿上了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穿的打歌服,贴上了她曾经听到过的恶评:"业内坦克"、"坦克也配当偶像吗"、"别把公演服撑坏了"……然而这条裙子已经小得不能再小,周倩玉也已经非常瘦了。 这件作品给Ale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大家在追求这些偶像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爱这个人,而是想把一些社会要求我的东西,强加在这个人身上,看这个人是否可以达到。" "不管是身材焦虑的施加者,还是承受者,请停止生产焦虑。因为你施加出去的焦虑,总会以别的形式返还到你自己身上。" 影像诗《故障》 Ale 没有人是主动要得病的 在谈到进食障碍的成因时,参展艺术家蓓蓓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进食障碍也好,身材焦虑也好,其实都是表面的问题,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文文认为,女性的身材焦虑越来越严重,互联网要背很大的锅。"我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转变成了对视觉影像的感受:要在镜子中看起来更美,要在照片中看起来更美,要在网络上看起来更美,要在别人的眼光中看起来更美……" 张天爱曾在综艺《哎呀好身材》中提到自己很久没有喝可乐,忘记了可乐的味道 针对媒体和食物、身材的关系,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对斐济的少女做了一项很有名的实验,分别调查了在电视刚被引入这个国家时,以及引入三年后,她们对饮食和身体形象的态度。 长久以来,斐济都是一个"以胖为美"的国家,女孩子很少会关注食物和身材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引入电视三年之后,11%的女孩说他们为了减肥而催吐,69%的女孩承认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曾经节食,四分之三的女孩曾经觉得自己的体型太大或太胖。 受访者告诉研究者,她们很羡慕电视里那些女演员,尤其是那些欧洲女孩:"我想拥有她们的身材,像我们这么胖的身材是不好的,我们必须像电视里的人一样拥有纤细的身材。" 同样的事情今天也一直在发生,只不过罪魁祸首从电视变成了互联网。 潇墨最瘦的时候尝试互联网上的"锁骨放硬币"挑战 "我们在网络上接收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例如食物品种的好坏,身材的限制以及我们自律的重要性。"文文说。网红超模,美颜app,A4腰挑战……都让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年轻女孩越来越看重容貌和身材。 还有类似的研究表明,对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在社交媒体花费的时间越多,越会降低她们的自尊和身体自信程度。 参展艺术家毛毛把这种感觉画在了自己的作品里。她从一年前开始暴食催吐,把食物吐出来、一瞬间的压力释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焦虑,"即使是把那些吃的东西给排出体外了,但还是有很多自我的不认同感留在体内。" 毛毛给作品起名为《赎莫须有之罪》:"感觉我明明也没有犯什么太大的错,最后却要以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消除掉我内心这种无端的罪恶感。" 另一方面,文文也强调,身材焦虑并不是进食障碍唯一的诱因,这个病的成因其实非常复杂,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都有影响。例如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因为在职时压力过大,患有暴食症超过20年,直到卸任后才不再受此折磨。 "厌食症不是作,暴食症也不是贪吃懒惰,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病。没有人是主动要得病的。" 作为进食障碍科普博主,文文每天都能收到大量有类似经历的粉丝的信息。令她惊讶的是,很多三四十岁的姐姐也会发来私信,告诉她自己其实患病很多年了。在之前漫长的时间里,她们都是一个人扛过来的。 "原本我以为可能这种病是现代文明的社会病,主要存在在一些年轻孩子身上。但是其实这个疾病很早就出现了。只是患者本身比较排斥和他人沟通这件事。" Tian把食物不同的生长状态、不同角度的切片,做成了肖像画,放在一个纸袋子里面,并标上对应的营养成分或食用口感。 文文希望看过这个展览之后,他们可以不再耻于谈起自己的病症。在展览后半段,她特意安排了一些比较温馨和治愈的作品。 艺术家Tian展出的三组作品都和水果和蔬菜相关,展现的是果蔬内部,唯美而可爱的一面。"希望把食物治愈的一面,传递给那些对食物有所恐惧或者比较抵触的人。"她说。 展览期间,很多人在现场默默地流泪。开展的第一天,一个体重只有40多斤的女生,在父亲的陪伴下来看展。他们是从山东过来看病的,看完医生的第二天,专程来看了展览。还有一个男孩子,在展厅里哭着和朋友打电话,倾诉了自己的经历。 "还有一个妈妈,她就是在我们现场一直在哭,她和我说她的女儿得这个病已经好多年了。作为父母来说,他们看完这个展能够更加了解一些孩子的内心,也能找到跟孩子更好的相处沟通的机会。"文文说。 "希望我们都可以更好地自我治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跟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和睦相处的机会。" 当代社会都在散播什么样的身材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