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最早出现记录的时间为夏朝晚期至东周,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货币制度的初步形成,贝币的材质可分为:海贝、石贝、骨贝、玉贝、铜贝、铅贝、金银贝,按照时间顺序可大致分为:海贝(夏晚期至商早期)—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商早期至晚期)—铜贝、铅贝(商晚期至东周,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玉贝、金银贝为赏赐之物),计量单位:一般认为五个贝币为一串,两串为一朋。意义:为当时社会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骨贝 铜贝 二、秦半两(不讨论战国半两)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马迁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秦始皇统一并简化币制,结束了我国战国时期古代货币形态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不仅有利于统一国家、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半两钱的圆形方孔也成为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山东、江苏,北至内蒙古,南抵广州市。 秦半两 三、五铢钱 汉武帝在位期间,鉴于原流通货币四铢半两与"三铢"钱引发严重币值混乱,铸行重如钱文的"五铢"钱,成为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并影响到魏、晋、南北朝、隋、五代等朝代和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流通时间较长、流通区域较广的金属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铸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品种。其流通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五铢钱的字文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铢(注:以西汉一斤为250克算,一铢约0.65克,五铢约3.25克)。可以推测五铢钱的重量是源于四铢半两与三铢钱等值,民不乐意用之,则私铸成风,故废三铢行五铢。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五为中数,亦表天地人和。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汉五铢 四、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 克。而自从二铢四絫(lei,古同"累")(约4克) 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 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 ,重二铢四絫(约4 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 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开元通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决定金融,开元通宝是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产物。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 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价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五、机制币 机制币是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及其铸造机制币(银元、铜元),随后各省纷纷效仿。银币(成色89%-90%)发行时间为1898年至1911年,铜元(红铜97%-98.3%,白铅0.1%,锡1%及其它配比)发行时间为1900年至1911年。清末之所以引用机制铸币乃实属无奈之举,一方面原因为了抵制外国列强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沿海、沿边地区掠夺我国生银(以89%-90%成色的银元换取我国旧有银两),另一方面原因为缓解通货膨胀并挽回陷入危机的制钱制度(来自云南的铜材料供应不足,制钱成本高昂,多地铸币长被迫停产,加之西方列强采用金本位制度,导致国内金贵银贱)。机制币的产生适应了当时中外货币交易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有效地阻止了我国生银继续外流的严峻形势,新的制钱制度也为当时深陷巨额赔款中的清政府铸币利润。 各位泉友还知道哪些货币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欢迎各位泉友在评论区讨论。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