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一天,初来上海的丽沙在城隍庙摆摊,将质感光滑的皮包、精美的铜版画、闪着光泽的纪念章一一摆上去,招揽顾客。这些商品都来自遥远的异国——俄罗斯。 "这么有特色的商品,为什么不拿到虬江路卖呢?"一位顾客建议说。 那时的丽沙不会想到,循着这条建议,把铺位搬到虬江路之后,她竟然在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而她的皮具店,到今天也成了市场里远近闻名的网红店。 虬江路音像城搬迁后,丽沙跟随"大部队",将皮具店搬到了上海市轻纺市场二楼的虬江路专区。网红店的红火还在延续,每天,丽沙都会在店里与昔日顾客重逢。 20多年的皮具老店: 每天还能见到老顾客 "大姐,还认识我吗?"前几天,丽沙的"俄式纯皮件包店"来了一位中年顾客,热情向她打招呼。 生意做久了,遇见的顾客不计其数,但丽沙记性很好。经过对方描述,她很快想起来,多年以前,这位来自浙江台州的男士在她店里买过一只皮包。前段时间,他从电视上看到了虬江路音像城搬迁的新闻。弄清轻纺市场所在的位置后,他专程从台州赶来怀旧,到虬江路专区走一走,又从丽沙的店里买走一根皮带。 自从搬到了轻纺市场,像这样的回头客,丽沙每天都能遇见。"冲着虬江路招牌找过来的人,多半不带有什么目的,就是为了享受逛店的感觉,看到喜欢的就顺手买了。" 从轻纺市场8号门上到二楼,很容易就能找到丽沙的店。店里客人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以前的虬江路音像城大棚,冬天冷、夏天热,在里面待着并不舒适,但里面的环境毕竟有人情味。"善于揣摩顾客心思的丽沙说。 丽沙店铺里的正宗俄罗斯商品,总能给淘货者们带来惊喜。颇具俄罗斯风情的铜版画、浮雕、银器,蕴藏着特殊价值的纪念章,都是买家喜爱的宝贝。也有皮货爱好者看中俄罗斯皮具的真材实料和经久耐用,隔段时间就来淘上一件。 为了确保货源品质可靠、类型丰富,店里的商品都是丽沙从俄罗斯经销商那里选好,千里迢迢运来的。丽沙是黑龙江人,对俄罗斯比较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与俄罗斯毗邻的内蒙古满洲里做了五年生意,也学到了不少选货的经验。这些经验支撑着她,将小店的名气与虬江路牢牢挂钩,到了轻纺市场仍是一块招牌。 上海巧手老师傅: 靠维修打出金字招牌 每天早上8点半,维修达人陈师傅走出家门,坐4站公交车或者骑20分钟自行车,就到了轻纺市场自己的店铺。 和丽沙的皮具店相比,陈师傅的家电铺子更接近虬江路专区的主流。48元一台的沪产加湿器,40元一只的华生暖风机,都来自本地厂家的库存。价格比网店便宜许多,还都是新的,正好能满足来淘便宜货顾客的需求。 与其他家电商铺不同的是,陈师傅的店还带家电维修业务。他每天早早到店,为的就是在大客流到来之前,先干些修理活。这种注重个人IP经营、卖货之外还能提供技术服务的店铺,在这里更受欢迎。 熟悉虬江路的老顾客都知道,虬江路不仅有价格实惠的商品可淘,还有家电修理。搬到轻纺市场后,这个传统自然而然也被带了过来。来找陈师傅的多半是老年人,习惯"东西坏了就修一修"。他们觉得,任何东西用久了都有感情。虽然重买一只不见得贵,但总不如用惯的老物件顺手。 在虬江路做了二十多年生意,陈师傅早就打出了修理的金字招牌。他年轻时是电视机厂的工程师,一门心思琢磨修理技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修过电磁炉。"我中专学的就是半导体无线电专业,还去业余工大进修过一年。厂关了以后,就自己出来做维修。"陈师傅说。大到音响、液晶电视、投影机,小到电饭锅、电热水壶、触摸台灯等各种家用小电器,他都不在话下。 那些上了年纪的顾客,怎么找到陈师傅的呢?他解释说:"本来,他们去的是中央商场。以前中央商场在沙市路,维修业务蛮有名气。后来商场搬了,原来搞维修的退休工人也不在了。新来的年轻人不熟悉老物件,有的半天修不好,有的没把握修。所以,他们又去了虬江路,找到我。" 眼看自家的老旧收音机、损坏的电磁炉经陈师傅的妙手重获新生,修理费又不贵,陈师傅的好手艺被人口口相传。中央商场没法修或修不好的东西,到了陈师傅店里都能"起死回生",他也就有了更多的回头客。 来到轻纺市场后,陈师傅的生意更好了。因为他的店铺填补了周边地区的维修空白,附近居民也慕名而来,平均每天都有五六单生意。陈师傅动作快,有些小物件"立等可取",有的上午送修、下午就能拿到,不耽误人家使用。 轻纺市场服务多: 免半年租金还加装电梯 丽沙的皮具店和陈师傅的家电铺子,是虬江路专区200来家商户的缩影。去年年末,虬江路音像市场要搬的消息传开后,轻纺市场便派出"伯乐",前去寻觅经营状况和商业信誉较好、有特色有技能的商户,邀请他们来轻纺市场二楼安家,引入人气和新业态。 丽沙就是他们找到的理想商户。她告诉记者:"轻纺市场提供的服务很好,雇了车子义务帮我们拉货,还给出了6个月免租金的优惠条件。" 据她介绍,为了方便商户经营,最近,轻纺市场还在为临近专区的9号门加装了电梯,为二楼加建厕所,丽沙说:"到了这里之后,我的心就放下了。" 为让老顾客快速辨出自家的店,包括丽沙、陈师傅在内的商户们都在店招上写明了商铺过去和现在的编号。 "有些顾客就是按照编号找过来的。搬家后店铺位置变动,同类型的店外观比较相似,有个编号会好找一些。"一位商户介绍。 走在虬江路专区,人们会发现:那些受到追捧的特色老店、货源雄厚的日杂店、卖货之外还提供技术服务的店,生意都不错。比如,好多爷叔结伴来专区"淘货",在日杂店停留的时间就很多,因为这里颇有一些别处找不到的东西,特别是零配件。来自长宁的吴老伯半个小时先后买下一只淋浴喷头、一节水管、以及五块钱八节的白象牌7号电池。"我们老年人还是不太习惯网购,宁可到实体店看货验货。"吴老伯说。 但相比之前人流熙熙攘攘的虬江路音像城,轻纺市场的整体客流量没有这么高。因此,并非每家商户的生意都像丽沙和陈师傅的店那么好。一家古玩配饰店的老板在店门口坐了一上午,未有一单成交,只有几个过路人驻足看看。中午时分,另一家音响店的小哥放下正在吃的午饭,花了不少功夫向来客介绍新款音箱,请他们试听音质,但对方没打算下单。店主的眼神中隐隐流露出失望。"我感觉,搬家之后,客流量没有原来多了。"他说。 200家商户还有担忧: 就怕失去旧日的买卖情趣 和虬江路音像城大棚相对自由的经营模式不同,轻纺市场有固定的营业时间,也为虬江路专区的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约束。几位商户告诉记者:"过去在虬江路,有的人想来就来,想不来就闭店几天,几点钟出现也没个定数。" 但在轻纺市场,专区所有商户都要遵守经营规范。除休息日之外,每天早早开门经营,晚上六点左右收摊,跟普通人上下班差不多。 这200家商户都能顺利坚持下去吗?轻纺市场的人气有没有可能再旺一点,像之前的虬江路一样,为每家商户都带来充足的客流? 毕竟,今年夏天,轻纺市场方面提供的半年免租优惠就到期了。结束了这一段过渡期后,商户们的租金压力仍会重现,需要一定的销售额来支持经营。 有心的顾客对比了两边的客流量,认为轻纺市场还是离市中心太远。"以前每天要逛虬江路的那些人都住在虬江路附近,不可能天天跑到这里来。远道而来打卡的人虽然有,但频率不可能这么高。" 有的商户期待轨交14号线的建成能向轻纺市场输送人气,但在查看规划图后发现,最近的站点离轻纺市场仍有数百米。 有人向商户们建议:"年轻人们习惯了网购,很少到实体店来。为何不把线下的生意搬到线上去,吸引年轻顾客?" 但是对于能提供技术服务的店主来说,开网店并不对路。顾客和他们都习惯了当面沟通需求、当场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甚至对于很多老爷叔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一处自带社交属性的好去处——找熟悉的老板、同道聊聊天,"就像淮海路光明邨排队的熟面孔,排的不是队,而是享受那种同道之好的交流时刻。" 在每样东西只有三两件的日杂店,线上经营也不合适。光是把商品图片逐一拍摄、美化、上传,就要费很多功夫。小商品利润不多,投入成本过高会导致入不敷出。再者,很多店主年纪不小了,也搞不懂网店的操作。 对于生于网络年代的年轻人来说,网购不但方便且又不用和陌生人过多接触。但一位有点年纪的店主却这样道出转型之难:"我们这代人都是苦过来的,虬江路来逛就是为了感受‘沙里淘金’的淘货乐趣,都搬到网上?哪里有人和人之间聊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