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房产时事环球科技商业
投稿投诉
商业财经
热点动态
科技数码
软件应用
国际环球
晨报科学
新闻时事
信息智能
汽车房产
办公手机
教育体育
生活生物

天文学家观测到木星上的另一次天体撞击事件

  据外媒报道,1994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SL9)撞击了木星,随后这颗彗星被木星引力捕获(并在其引力作用下解体)。这一事件当时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大事件,因为它是第一次直接观察到太阳系天体的外星碰撞。这次撞击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留下了持续数月的“伤痕”,比木星的大红斑更清晰可见。 从那时起,天文学家已经观察到多个天体撞击木星,而且预计这种撞击一直在发生 (尽管没有被全部观察到)。
  2021年9月13日,全世界多个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另一次撞击。撞击的图像和视频是由法国洛林天文协会(SLA)的成员拍摄的。
  巴西业余天文学家Jose Luis Pereira报告了这次撞击,一天后,来自德国Langendorf的Harald Paleske确认了这次撞击。当时,当事件发生时,Paleske正在拍摄木卫二影子过境的视频,它以两秒钟的闪光出现。在回顾录像后,他排除了事件发生在离地球较近的地方(木星只是背景)的可能性。
  经过彻底的检查,Paleske确定撞击发生在木星纬度106.9°(CM1),经度+3.8°,并将时间定在UTC时间9月13日22点39分27秒 。这次撞击是由法国业余天文学家组成的两个小组与SLA一起独立观测的。根据SLA发表的声明,这两个小组包括。
  "Jean-Paul Arnould在他位于Villey-le-sec的天文台用SLA的C11望远镜[和]由Thibaut Humbert、Stéphane Barré、Alexis Desmougin和Didier Walliang组成的小组在Saint-Véran的Astroqueyras天文台用直径62厘米的望远镜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目前有9人)捕捉到这种类型的事件"。
  研究人员称,感谢DeTeCt软件/项目,向业余和专业天文界发出了广泛的警报,使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在世界各地,对准木星的仪器都被查阅,看它们是否也记录了木星气态巨行星上的光闪。SLA还将数据发送给位于日本京都的NTT通信科学实验室媒体信息实验室的高级研究科学家Marc Delcroix。
  根据观察员提供的图像和视频,该天体的直径估计为20米(英尺)。与SL-9发生的情况类似,这个天体被认为是一颗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残余物,它被木星的引力捕获,在撞击发生前不久解体。这些信息和关于该事件的任何更新都可以在Delcroix的 网站 上找到,他表示这次撞击可能是业余天文学家所观察到的最亮的一次(除了SL-9的撞击)。
  他写道:"除了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之外,从来没有一次撞击被报道得如此充分!"在未来的几天和几周内,Delcroix和天文界将检查这些视频,以了解更多关于撞击产生的光曲线。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有关释放的能量、撞击的动态、撞击体本身的物理特性的信息。
  “非常感谢每一个在这个事件中得到暗示的业余爱好者,无论是发现它、观察它、在他的捕获中寻找它而没有发现它,还是传播警报(有数百个分享)。特别感谢法国天体论坛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帮助我找到了很多关于发现或新观测的信息。我们业余爱好者展示了我们作为一个社区的力量,通过这个伟大的活动展示了我们的动力、奉献精神和经验!”
  这一事件很好地说明了天文学在最近几年里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人们曾经认为与木星的撞击是罕见的,而现在则理解为是经常发生的。有了现代的数据共享、网络和业余爱好者与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机会,那些原本不被注意的事件正在被定期检测出来。这被认为是重要的研究和发现发生的方式。
  【来源:cnBeta.COM】

研究栗叶中的一种分子可以中和掉耐药的葡萄球菌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从欧洲栗子树的叶子中提取出了一种分子,它可以中和危险的耐药的葡萄球菌。由来自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日前将这一成果发表在FrontiersinPharmNASA和波音在为7月第二次Starliner飞行测试做准备据外媒报道,NASA和波音正在继续为Starliner的第二次无人飞行做准备以证明该系统能安全地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ISS)。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StarlinerNASA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遭遇宇航服技术故障问题据外媒报道,NASA宇航员ShaneKimbrough和ESA宇航员ThomasPesquet在美东部时间下午3点26分结束了他们的太空行走,整个过程历时7小时15分钟。这两名宇航欧空局表态向木质WISAWoodsat廉价小卫星提供支持建造和发射卫星是昂贵的行动,世界各地都有公司希望使之更加便宜。欧空局最近宣布它将把第一颗木制卫星送入轨道,它被称为WISAWoodsat,它是一个10x10x10厘米的CubeSaNASA认证了罗曼太空望远镜全部24个探测器美国宇航局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团队最近对该任务所需的全部24个探测器进行了飞行认证。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发射,这些设备将把星光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其NASA分享各个项目成果巨型SLS登月火箭研已取得进展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发文宣布其在各个科学项目上取得的成果。该机构表示,其在太空发射系统(SLS)登月火箭上已取得进展。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为该机构的ArtemisI美国宇航局的InSight登陆器利用火星沙为自己提供动力美国宇航局的InSight登陆器利用火星沙为自己提供动力,该航天器成功地清除了其太阳能电池板上的一些灰尘,帮助提高其产生能量的效率,并推迟它需要关闭其科学仪器的时间。InSightSpaceX周日的发射工作将把一颗SiriusXM广播卫星送入轨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许多新车主可能随车免费订阅了SiriusXM卫星广播。卫星广播对于那些一直开车的人来说非常方便,特别是在他们的地区没有任何电台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时,卫星广播SpaceX与SpaceChain合作,将首个以太坊节点送至空间站马斯克此前在TweakTown上表示,SpaceX将使用其猎鹰9号火箭将第一个以太坊节点运送到国际空间站。据雅虎财经,SpaceChain宣布SpaceX将于7月3日向国际空间站(SpaceX即将进行第22次货运发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于今天向国际空间站(ISS)发射第22次货运任务,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昨天向媒体介绍了将飞往轨道空间实验室的科学实验。SpaceX的D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推迟发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发射时间另行确定。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原计划在5月20日凌晨1点左右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此前长征七号遥三运
NASA利用TESS发现前所未有的脉动红巨星集合据外媒报道,被称为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简称TESS)的NASA任务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TESS是专门为探测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而设计的,但NASA也利科学家创造探测奇异物质的新方法有助于原子和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物理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有关材料结构和组成的细节,它改进了以前的方法。传统的光谱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照在样品上的光的频率,以揭示它们的细节。而这种新技术,即拉比振荡光谱学科学家提出在月球上建立引力波观测站的计划范德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家KaranJani领导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月球表面的引力波基础设施提供了第一个案例。他表示,这项被称为宇宙学引力波月球观测站(GLOC)的实验,利用月球的环境和研究表明在行星撞击灭绝之前恐龙已衰退了1000多万年66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业内共识是由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造成的。不过古生物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在撞击发生之前它们是否已经在衰退了。今天发表在NatureCommuniSpaceX计划5月9日凌晨发射新一批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9日(当地时间周日)发射新一批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据悉,SpaceX的ldquo猎鹰9号rdquo火箭计划于金牌火箭深夜立功!一箭送多星成功上天据中国航天科技官方消息,5月7日2时11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马斯克可能很快尝试再次发射星际飞船原型SN155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三,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SN15成功发射并着陆,这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在高空飞行测试中幸存下来的星际飞船原型。周三的测试给了SpaceX星际飞船原型SN15成功着陆马斯克发文马斯克又兴奋的发文了,毕竟SN15完成高空飞行测试,并成功着陆。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了对其ldquo星际飞船rdquo最新原型SN15实施超级月亮与月全食将同日上演错过再等14个月4月27日晚,我国经历了一场超级月亮天文奇观,而在两天后的5月26日,超级月亮将再度上演,而且这次还有日全食(红月亮)一起组CP,不容错过。据介绍,26日9时50分,月球运行到距离维珍银河成功完成两年多来首次太空载人飞行据国外媒体报道,上周六,太空旅行公司维珍银河(VirginGalactic)成功完成了两年多来的首次太空载人飞行。在上周六的飞行中,该公司的宇宙飞船VSSUnity搭载一架名为VM俄罗斯宣布将使用中国重型火箭发射本国载人登月飞船在航天探索上,中国与俄罗斯已经达成了各种合作协议。现在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方将使用中国研发的重型火箭发射该国的载人登月飞船,这还是第一次。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