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还能活多久(肺里长瘤最多能活几年)
过去的2020年,肺癌终于不再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它的位置首次被乳腺癌取代,但在死亡人数的统计中,肺癌仍牢牢地占据榜首。而在我国,多年来的数据报告均显示,所有癌症里,肺癌一直都是中国人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种。
面对肺癌,无数医生、临床科学家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尽管尚未能改变肺癌死亡人数全世界最高的结果,但近20年间,相当一部分肺癌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足足延长了20个月,从10个月变成了30个月。
这其中,也有中国医生们的努力。今天是中国医师节,我们想讲述一群中国医生在肺癌领域的不懈探索。我们记录了一些他们经历的重要时刻,其中有重要的科研突破,有关于肺癌的全新认知与尝试,也有面对失败的态度。这些时间点连在一起,构成了这群中国医生面对肺癌时的求索之路,而所有的求索,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帮肺癌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希望。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希望是最奢侈,也最重要的东西。
文|汤禹成
编辑|金石
图|尹夕远(除署名外)
1
棉花团——这是医学影像下肺部肿瘤的样子,很多肿瘤科医生都这样形容它,一团一团的白色。
王洁第一次看到这团白色时,还是个在医学院读书的学生。后来,在华西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她第一次亲眼见证了那个生长于肺部的肿瘤是如何吞噬一个生命的。当时,她在呼吸内科当住院总医师,为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做了胸腔活检,结果是肺腺癌,晚期。后来,患者接受了化疗,但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0个月,大多数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都是以月,甚至天来计算的,在王洁所在的医院,70%的患者发现肺癌时已是晚期,常常伴随双肺甚至远处器官的转移。她常常将患者称为朋友,那时常说,我们很少有认识超过一年的『朋友』。
当这种状况具体发生在一位患者的身上,她的家属也提到了白色。
那是在河北的一个县城,我正在与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家属聊天,聊到未来时,他停顿了一下,走到窗边,突然痛哭流涕,他说起自己在母亲生病后做的噩梦,说起自己的崩溃,以前躺下就睡着了,现在失眠啊。心里没有底啊,你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前面到底是个坑,还是个路。你必须往前走,不走不行,前面白雾茫茫,你也不知道前面是个什么东西。
2
作为医生,面对肺癌,王洁也很难说清前面是个什么东西,医学是有限的,偶尔能治愈,医生们都知道,他们能做的,就是去探索,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扩展那个有限的边界。
在肿瘤科,一些医生会用中奖来形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如果肿瘤缩小到几乎不见了,这是一等奖;如果只是单纯地缩小了,这是二等奖;如果并没有缩小,但也没有继续增大,这是三等奖。2000年前后,在我国,肺癌患者能用的治疗手段很单一,只有化疗。当时的常用化疗方案,有效率大概在25%-30%——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在肺癌领域,只有不到30%的患者可以中奖,而即便是中奖的患者,也会和其他患者一样面临耐药的问题,一旦耐药,肿瘤会进一步生长,从一个棉花团变成一团又一团,然后蔓延,侵蚀其他器官,直到患者被宣告死亡。
王洁总是不想那么快放弃,当时,她结束了两年博士后的工作,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临床医生。她常常去翻阅国外文献,希望获得一些治疗上的新启发,比如,化疗药物紫杉醇有不同的分类,传统紫杉醇如果耐药,那就换多西紫杉醇试试,果然,一批病人的生存时间被延长了。还有,医生给药的方式也会造成疗效的差别,有研究说,如果一次给药、三周再重复的方式失败了,那还可以换成每周给一次药,一部分病人依然会受益。
能用的药很有限,但王洁和她的老师,始终在变着法子去探索,千方百计的。
你面对的敌人非常庞大,神秘,你却是很渺小的。王洁说。
3
2002年,王洁获得了一张门票,去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客座副教授,那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权威的癌症研究、诊疗机构。王洁决定去学习,去世界的最前沿找一找对抗肺癌的方法。
那年年底,王洁飞去了休斯顿,过完第一个周末,导师Waun Ki Hong约她清晨六点半见面。见面前,王洁有些忐忑,Waun Ki Hong在美国德高望重,当时是MD安德森肿瘤内科的负责人,也是头颈部和肺部肿瘤领域的权威,他参与过美国国家癌症政策的制定,如今活跃在全球肿瘤内科的许多知名医生,都是他的学生。
见面后,Waun Ki Hong来自韩国的东亚面孔让王洁放松了不少,他没有说太多,只对王洁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她能够兼顾临床的工作和实验室的研究。Waun Ki Hong是这样说的:
洁,医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跟从,国际上有什么方案,你也跟着做;第二种,是得到同行认可,同行或者他们家人生病了,他们愿意找你,说明你的技术非常娴熟;第三种,是做一个研究型医生,做一个临床科学家,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一种。
听到这番话,王洁感到自己心里震了一下,关于研究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后的两年,在MD安德森的实验室、门诊、病房、会议室里,王洁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在MD安德森,医生们在研究,他们每天六点半就上班,讨论各种各样最新的研究,围绕各种临床研究的研讨会(seminar)每天都有。患者们也在研究,45%的患者都会入组参加各种临床实验,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式了如指掌,亲自参与每一步的治疗决策。
研究意味着什么?王洁逐渐找到了答案,研究就意味着大胆探索。
王洁(后左)和导师Waun Ki Hong 图源受访者
4
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里,作者悉达多·慕克吉说,如果每一场战争都需要一个标志性的战场,如果有一个实际地点能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的癌症战争,那一定是化疗病房。那正是化疗药物蓬勃生长的年代,在化疗师的叙述里,化疗病房就像是战壕和掩体,死伤无数,进入病房,就像自动获得了进入疾病王国的公民身份。
但化疗是一场无差别攻击,含有毒性的药物会攻击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无论是正常的细胞,还是癌细胞,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化疗的形象描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肿瘤,人类有且只有化疗一种武器,一旦这种武器失效,人类只能缴械投降。
肿瘤患者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更精准的治疗——药物进入体内,只攻击那些坏的细胞——这需要科学家们精准地找到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
第一个突破出现在乳腺肿瘤领域。1986年,科学家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存在HER2基因的异常,她们癌细胞上的HER2基因数量,高出了正常细胞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也意味着人们精准地捕捉到了部分乳腺癌患者的致病基因,乳腺癌的治疗因此得到了一个可以精准打击的靶子。
1998年,可以精准打击HER2基因异常的赫赛汀获批进入临床,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上市的靶向药物,在认识、对抗癌症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于肿瘤的精准打击。那些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接受赫赛汀治疗后,复发风险下降了25%。
在肺癌领域中,也有一个可以精准打击的靶子被找到了——EGFR基因突变。EGFR对人体表皮生长非常重要,我们的皮肤在受伤后能够愈合,就是EGFR在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EGFR的作用是短期的,且会受到严密控制,而所谓的基因突变,就是EGFR无法被关闭,刺激细胞无休无止地生长,最终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关于EGFR突变,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这个突变最明显的诱因,是吸烟。
当时,科学家们突破烟草行业的重重阻挠,终于证明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这也与居高不下的吸烟率有关。此外,不吸烟的女性因EGFR突变罹患肺癌的背后,极大的可能是——她们吸入了更多的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同时,她们也可能在做饭时接触了大量油烟,这些诱因都可能导致基因的突变。
靶子找到了,精准打击的药物也随即诞生。2002年7月,肺癌领域的第一个靶向药吉非替尼在日本获批,一年后,2003年5月,吉非替尼在美国上市。这时,王洁正在美国,在MD安德森的病房中,她亲眼看到化疗失败的患者在用了吉非替尼后,肿瘤明显地缩小了。
停滞多年的肺癌治疗,终于有了巨大的进展。也同样是在2003年,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积累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那一年,世界上几十个研究团队,开始对人类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完整测序,试图探究关于基因的奥秘。
关于癌症,一场精细到DNA层面的战争开始了。
吸烟是引发EGFR突变的最明显诱因 图源视觉中国
5
2004年底,在整整两年的学习后,王洁回到北京。
当时,吉非替尼还没有在中国上市,但通过最早的援助计划,有100多位患者率先用上了这种神奇的药。王洁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有些晚期患者化疗失败,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甚至可能随时离世,但用了靶向药之后,第二天就能站起来了,再过几天甚至能活蹦乱跳。中国的医生们聚在一起开会,分享起各自的病例,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直呼神奇。
一年后,2005年2月25日,吉非替尼正式获批进入中国,它也多了一个中文名字,易瑞沙。
多年后,一位中国患者如此回忆自己当初用易瑞沙的感受,他说:拿到肺癌晚期诊断报告的那天,我清晰地看到生命之门在我眼前缓缓合上,而用上易瑞沙的那天,我看到上苍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生命之窗。
6
关于易瑞沙,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上帝给亚洲人的礼物。因为亚洲人中,能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的概率更高。在中国的相关数据中,女性肺腺癌患者里,EGFR突变的人群能够占到60%,而在中国的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的病例能够占到35%-40%。因此,对比其他族群,易瑞沙给中国,以及亚洲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但要如何确定一位肺癌患者是否带有EGFR突变?当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患者的肿瘤组织,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临床上,大约有30%的患者,无法取得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晚期患者,身体条件已经无法支撑手术,至于穿刺,有些患者的肿瘤非常靠近动脉,有些肿瘤则特别小、特别隐蔽,还有一些患者年龄太大,有很多基础性疾病,不适合这样的创伤性检测。
那些无法提供肿瘤组织的患者,大多都经历了化疗的失败,也不愿再化疗,靶向治疗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不少人选择盲吃靶向药。这是肺癌晚期患者绝望中的尝试,但有些人的肿瘤并不是EGFR突变的类型,他们花了很多钱,吃了好久的药,肿瘤反而变大了,钱像扔在了水里,精准治疗也成了空谈。
做医生,第一感觉很重要。多年后,王洁告诉《人物》,当时她就有了一种这样的第一感觉:血液,或许是我们能找到的突破口。
2006年,王洁终于说出那个自己琢磨了很久的假设——能否建立液体活检的平台,通过血液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变?
正在查房中的王洁 图源受访者
7
研究就意味着大胆探索。
在王洁得到这个答案的两年后,她和她的伙伴们开始了一场大胆的探索。
在团队中,王洁是指挥者,另一个重要的搭档,是实验室的白桦。白桦记得,加入王洁的团队前,她开玩笑地说,主任,你可要给我解决编制啊。她根本没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当时,在中国的临床医生团队中,给研究人员编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一个10人的临床医生团队为例,如果其中一个编制是专属于科研的,那么就意味着,剩余的9个医生,要干10个医生的活、看10个医生要看的病人。在当时,很少有医生敢这么做、愿意这么做。但白桦没想到,王洁竟然同意了。
一个医生的最高境界,是做一名临床科学家。四年前,导师Waun Ki Hong的那番话始终影响着王洁。她果断地给出了这个编制,在她看来,如果想更好地进行临床转化研究,团队里一定需要一个基础研究经验丰富的人。
白桦拥有7年基础科研的背景,语速很快,声音洪亮,做事雷厉风行,善于执行。当时,实验室的机器很破旧,用了十几年,经常用着用着就要维修;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团队共享,局促、拥挤,有时其他团队的检测会污染实验环境,于是又要用上一礼拜时间消毒……但对于白桦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的初期,无论怎么检测,无论找什么样的EGFR突变患者,她始终无法在那些血液样本里检测到足量的循环肿瘤DNA(ctDNA)——只有检测到了ctDNA,才能够检测到DNA上的EGFR突变。
2007年的1月2日,白桦记得大约是这一天,大家都在休假,她接到了王洁打来的电话,进展怎么样啦?她的回答是,不行,还是不行。挂了电话,白桦就开着车去了实验室,捣鼓样本和机器,一筹莫展。
白桦
8
那个冬天,白桦翻阅了关于ctDNA的几乎所有文献,终于在一个夜晚,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了一小段不起眼的话。
那是一个肠癌研究者的论文,他的目的只是想对比肠癌患者在手术前后,ctDNA的定量变化,但在这篇论文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白桦看到了一句话——血液里本就存在的过多白细胞会稀释掉ctDNA。那一刻,白桦被点醒了。
第二天一早,白桦就跑去实验室,从冰箱里取出血液样本进行二次离心,这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白细胞。15000转的离心机哗哗哗地转了10分钟,白细胞被清除,然后提取血浆,再一次检测。期盼已久的结果出现了,那个曾在王洁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感觉变成了现实——在肺癌患者血液里,白桦第一次检测到了ctDNA的EGFR突变。
她很兴奋,抓起电话打给王洁,王洁请她一起来吃饭。那餐饭本是为一位进修医生践行,结果,白桦一直在讲话,介绍了一通实验进展,饭也没吃几口,王洁也很开心,少见地喝了口酒,然后语气平缓地对在座所有人介绍道,这是我们实验室的白老师,今天,她在检测肿瘤DNA的EGFR突变上,取得了质的突破。
白桦在做实验
9
之后的一年多里,王洁和白桦一次次地扩大检测的样本,从更多更普遍的患者血液样本中,检测出了EGFR突变。2009年,记录了这份实验成果的论文发表在了美国著名的肿瘤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杂志)》上。
在肺癌领域,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证明能通过外周血检测到EGFR突变的研究。但论文发表后,王洁最先面对的,是四起的质疑声。
当时,肿瘤组织标本的检测仍然是整个行业的金标准,基因检测的结果怎么能在组织标本外得到呢?许多病理科的同行提出疑问,也有人质疑她的数据,每次开会,王洁都会受到许多挑战。
这些质疑和挑战的声音,在2010年以后逐渐消失,因为,越来越多的团队重复了王洁团队的研究结果——基于外周血的EGFR突变检测一次又一次被证明是可行的,肺癌患者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开始被学界认可。在肺部肿瘤学界,王洁也多了一个绰号,血液皇后。
在王洁团队后续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这一突破的临床意义也被证实——那些通过血液检测后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与那些通过肿瘤组织检测后进行治疗的患者,疗效是一样的。当这篇论文发布时,EGFR突变的首次发现者,Thom as J.Lynch教授这样评价王洁的成果:该研究是迄今第一个分析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代表该领域的重大进步。
在《人物》与王洁的交谈中,我们谈到了快乐。王洁说,当实验取得成功、研究被一次次地证实,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获得精准治疗的机会,这还不足够让一名临床医生快乐吗?
王洁
10
肿瘤的最可怕之处是什么?
肿瘤的异质性一定是其中的一个答案。何为肿瘤的异质性?简单点讲,就是一个实体肿瘤中,所有的癌细胞并不都是同一种性质的,一百个瘤细胞,可能每一个都不一样,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以EGFR突变为例,一位肺癌患者身上的肿瘤,在带有EGFR突变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带有alk突变、ret突变、ros1突变……肿瘤的可怕,不仅仅在于它强大的侵犯性,还在于它的狡猾,它会像人一样进化,想方设法逃避人类的打击。
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的意义是什么?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抗肿瘤的异质性。一个肺癌晚期、有广泛转移的病人,如果只取一个小小的组织切片,那只能反映这个位置的局部情况,不能反映肿瘤的全貌,而这位患者身上所有的肿瘤DNA,都会释放到血液中,用血液检测,是更能够反映肿瘤全貌的方式。
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都是一个不断换药的过程。用一种药,耐药后换另一种,再耐药,就再换一种,直到生命力被完全耗尽,或者试过所有的药和治疗方案,最终无路可走。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检测也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对患者的基因突变状况进行动态观察,是否出现了新的靶点?是否出现了耐药基因?正是因为血液检测的有效性被证实,患者们不用再忍受穿刺之痛,每次只需抽一小管血就能获得精准治疗——减少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这也是血液检测的另一个价值所在。
王洁和她的伙伴们还发现,血液检测可以有效地引导治疗。如果患者只测出一种基因突变,用靶向药治疗,会有比较好的有效率。但如果测出了好几种基因突变,靶向治疗的同时加个化疗,会有更好的效果。
除了引导治疗,血液检测还可以预判治疗的效果。在一次研究中,他们发现,靶向治疗后,医生动态监测患者血液中的ctDNA,当不再发现基因突变时,说明这位患者的预后是比较好的,而如果有新的基因突变发生,则说明这位患者可能即将耐药——在真正的耐药、肿瘤进展发生之前,血液检测制造了一个提前量,给了医生更多的应对时间。
白桦的父亲常年吸烟,不幸得了肺癌,在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让父亲去抽血,监测EGFR突变,如果突变消失了,说明父亲的预后是比较好的,她就会松一口气。当把自己学到的、研究的成果,用在自己的亲人身上,白桦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肺癌研究上的每一点小进展,对于患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血液检测 图源视觉中国
11
在中国,肺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
绝大多数的癌症治疗,大体都会分为两个阶段:如果是相对早期发现,有手术机会,治疗的预期会是根治,或治愈;如果发生转移,则意味着病情进入晚期,医生所有的治疗目的便只有一个——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时间。时间就是希望。王洁说。
在具体的治疗中,究竟怎样延长时间?根据临床印证的有效程度,治疗方案被分为一线、二线、三线,通常,一线方案有效率最高,会被优先使用,如果患者产生耐药,随即进入下一线方案。
在目前的肺癌指南里,三线就是尽头了,三线方案失效后,医生可以劝患者放弃,做一些对症和姑息治疗,等待生命的衰退,也可以根据经验和临床数据,进行一些尝试。
2015年,王洁离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来到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在这所全国最顶尖的肿瘤医院,你可能会听到十几线的方案,在王洁看来,这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彼此鼓舞,需要他们拿出同样的信任和决心。
在王洁的工作中,这种状况也常常发生。和她在同一个团队的医生万蕊告诉我,王洁是那种不放弃的医生,只要患者身体状况尚可,求生欲强烈,去找她要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时候,她都会想办法给出下一线的治疗方案。
在交流中,我们也和王洁谈到了这其中的风险,如果所有针对肺癌的药、治疗方式都被证实无效,但患者依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她是否会采用更危险的方式——超适应症用药。
在王洁看来,这首先需要尊重规则与程序。她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肺癌患者耐药后,通过血液检测发现了一个肺癌中不太常见,但却在乳腺癌中很常见的基因突变,这时,医生需要向上报备,说明情况并获得许可后,再让患者服用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
而敢于提出新的方案去尝试,首先,医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了解这些不同药物的特点和临床数据,在经验之外,她还需要足够勇敢。
医学的进步,往往都建立在医生和研究者们的大胆尝试之上,当一个全新治疗方案的数据不断积累,或许,它就可能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案,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但每一次探索,机会都会与风险并存,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这关乎一位医生的经验和勇气。
12
2017年,一位男性的晚期肺癌患者,病情全面恶化,肺内、骨、脑都发生转移。他想放弃了,但他的爱人还想继续努力,于是又找到王洁。通过血液的基因检测,王洁发现了一个新的耐药靶点,随后更改用药方案,使患者延续了一年多的生命。
这位患者从确诊肺癌到去世,坚持了8年——在20年前,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有相关数据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靶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靶向药诞生,在非小细胞肺癌这一类别中,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已经从10个月延长到了30个月。多出来的20个月可以做多少事呢?那是608个可以醒来的早晨,608天与家人相伴的时光。
那位患者去世后,他的爱人仍然与王洁保持着联系,2019年的一天,她早早等候在王洁的办公室门口,拿着一袋水果,说想我了,过来看看。王洁说,她知道,这位患者的爱人,并不只是为了来感谢她,她是在以这种方式思念自己的爱人,因为,这是他们以前一起来看病的地方,而王洁,则是同他们一起与肺癌战斗的人。
肿瘤病房中的家属 图源《人间世2》
13
人类与肺癌的这场战斗,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免疫治疗。
过去,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都是让这些药物攻击肿瘤细胞,而免疫治疗则是调动人体自己的免疫力量来对抗肿瘤。2019年起,免疫治疗大规模进入中国的临床。
2020年的秋天,我跟随王洁团队一起查了一次房。在肿瘤科病房,你很少直接听到肿瘤癌症这些词汇,医生们大多会用更专业的方式传递信息——TNM代表癌症分期,PD代表疾病进展,PFS代表无进展生存期,如果肿瘤进展了、转移了,医生们有时会说,出现了一个新发肿物。
查房的总体气氛是严肃且略有些沉重的,直到查至倒数第二间病房时,一位58岁的女性站在房间里的角落,戴着一顶粉色的毛线帽。
她的肿瘤指标并不符合免疫治疗的要求,相关指标的表达只有1%,开始免疫治疗时,医生们其实也不太有信心,但是,在经历了治疗初期强烈的副反应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她的肿瘤开始不断缩小,非常明显地缩小。
那天,在病房里,医生汇报这个病例时,能明显听出他们语气的振奋,和前面一些病例相比,到了这里,大家的心情都轻快了起来。患者也很高兴,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说自己脸色好了很多,她对着王洁说,王医生你看,我今天都没化妆呢。随后,又迫不及待地把新拍的片子拿出来给医生看,向大家展示那个缩小的肿瘤——最新的CT影像上,那个棉花团一样的灰白色阴影,比之前的那一次,小了足足3公分。
离开这间病房后,王洁再次和身边的医生感叹道,神奇。
免疫治疗的确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好几位医生都告诉我,在肿瘤医院的病房里,免疫治疗让更多病人的生命获得了延长,一个鼓舞人心的数字是,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原来100个人里,只有1个人能活过5年,但是免疫治疗,让这个数字从1变成了15。
14
但在神奇的背后,免疫治疗刚开始的那几年,肿瘤病房里也发生过很多遗憾的事,它们大体都与一个问题有关——免疫治疗产生的严重副反应。
王志杰也是王洁团队中的医生,他讲起了一个病例,那时,免疫治疗刚兴起,有位患者做完治疗回到当地,得了严重的肺炎。那时,大家对免疫治疗的认知都还很浅,当地的医生给他用普通的抗生素治疗,治疗了两周后,症状没有减轻,病人直接进入了监护室。最后,医生才考虑到是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才用上了激素。
这不仅是免疫治疗面临的问题,在化疗、靶向治疗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如何尽可能地减轻治疗的副作用——在现代的癌症治疗中,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时间重要,质量也同样重要。
提及生存质量,王洁会再一次谈起她在MD安德森的导师Waun Ki Hong。在Waun Ki Hong的众多临床成就中,其中一项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局部晚期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过去,这些患者是要做手术的,术后,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再发出声音。Waun Ki Hong组织了一个研究,不给这类患者做手术,用放疗联合化疗,保留住他们的声音,同时也让他们得到同样长的生存时间。
他能有这个想法,就已经足够伟大,这关系到一个病人的尊严与术后的正常生活。王洁说。
在过往的癌症治疗中,为了杀死癌症,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由癌症治疗引发的副作用,呕吐、脱发、疼痛、乏力、腹泻、性欲丧失,包括失去声音。和肿瘤比起来,这些所谓的副作用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忽视,它也会摧毁整个治疗。
王洁回忆起很多年前,有位患者的化疗效果很好,影像学上,那个肿瘤一天天地缩小,这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但是,治疗的副作用——严重的乏力令她非常痛苦。
乏力听上去很轻微,普通人累了也会疲惫。但只有真正的癌症患者才明白,这种乏力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李宇红是广州一名肿瘤内科的医生,在自己得了乳腺癌之后,她才体会到乏力是最痛苦的感觉。我以前对病人描述的乏力完全没有概念,只告诉他们多休息,后来我自己才知道,乏力根本不是休息能够缓解的。在我看来,最严重的乏力是根本起不来床,就连走到厨房的力气都没有;稍轻一点的乏力是,能走路,但腿好像被拖住一样,很重很重。她在一篇自述文章里如此写道。
王洁的那个患者也是如此,乏力到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即便肿瘤仍然在缩小,但这种乏力最终让患者决定暂停化疗,回家。几个月后,肿瘤再次进展,患者也没能撑下来。大家都感到很遗憾。
好在,现在的医生们已经有了越来越多解决这些副作用的方法。在所有副作用中,最早被解决的是呕吐。
万蕊医生2011年进入王洁的团队读研,在她的印象中,那时,常常能听到从病房卫生间里传出的呕吐声,只要听到,她就会去给患者打上一针,但通过静脉注射来止吐,药效很短,没过半小时,呕吐声会再次传来。
直到2014年秋天,阿瑞匹坦这样的中枢性止吐药物在中国上市了,即便是用高致吐药物进行化疗,这种药也能控制住病人的呕吐。2020年,国产的止吐药也上市了,更便宜的价格让更多的患者有了解决呕吐问题的选择。万蕊说,如今,除了他们这种三甲医院,很多基层的地方,甚至县级医院,也都在提倡无呕病房的建立——人们印象中,化疗与呕吐的强关联,正在渐渐成为历史。
后来,化疗肯定会脱发的印象,也被一些药物改变。如今,皮疹、末梢神经炎症等副作用也正在受到越多越多的重视。
王志杰医生在王洁的团队里工作了十多年,他告诉《人物》,这些年来,自己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更多地患者的生存质量。
他说,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自己过去也更疗效,看到肿瘤缩小,就会很明显地兴奋,次之,那些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比如白细胞的剧烈下降、心率失常、放射性的肺炎,但逐渐地,他发现那些轻微的、没那么致命的不良反应同样需要,不良反应处理得好了,病人就可能有更大的信心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在这场与癌症的战斗中,信心很重要,尤其是患者的信心。
王志杰
15
在采访中,万蕊医生还提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2019年春天,一位患了肺癌的大爷,前期的化疗效果很好,症状缓解明显,这也帮他赢得了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术中切除的肿瘤送去做病理,结果显示完全缓解,这让万蕊和大爷的女儿都感到振奋。接下来的处理很常规,一个月后复查,又做了两周期的化疗,再之后,只需要定期复查。
后来,有一次和不同科室的医生坐在一起讨论病例,说到这位大爷,放疗科的医生说,大爷的肿瘤切缘,和原本肿瘤的位置挨得比较近,应该在术后再做一个局部放疗,这才是一个更完美、更保险的治疗方案。
尽管大爷后来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也没有复发,但放疗科同行的这番话,还是让万蕊心生忐忑与自责。
再次谈起这件事,万蕊很诚恳,她说,这件事让她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知识、信息的受限,作为临床医生,认清自己的局限,避免傲慢,学会谦逊,这同样重要。
万蕊
16
面对癌症,当医生们认清局限后,要如何解决局限?
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多学科诊疗体系,简称MDT,就是让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一起坐下来,讨论病例,为癌症患者诊断。
在MD安德森学习的时候,王洁就接触到了MDT。那时,每周二下午,MD安德森不同科室的医生,都会聚集到一个大房间,讨论病例。会上,不同专业的医生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对于患者而言,这是非常高效且珍贵的诊疗方式。
回国后的2005年,王洁就在当时所在的医院推行了MDT。每周二下午,忙完手头的事,几个不同科室的医生会聚到会议室,多的时候讨论七八个病人,少时三四个,然后一起制定多学科的方案。最开始,这是一件不太被理解的事,有同事说,你看他们几个,老开会,老开会。但在王洁看来,这是一件必须坚持下去的事。
面对癌症,一线医生的探索并不仅限于技术,还关乎治疗的方式,以及对患者的关照。
王洁说,现在中国的大部分肿瘤病人,看病流程很复杂,先去看外科,手术做不了,又去看放疗,放疗不了,再来找内科,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原本就脆弱的患者,这是极大的经济负担,也是生命损耗。而在MDT门诊,患者只需要挂一次号,同一个瘤种不同专业的医生就能一起为他诊治,患者也因此一次性地得到了这个时期的最佳方案。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医院都有了MDT门诊,但也存在一个问题——这些门诊基本上都集中在发达城市。这也是MDT在中国推广中的最大难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很多基层医院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团队。王洁说,一些地级市、县级市的医院,虽然也有肿瘤科,但肿瘤科的医生专业水平有限,多学科的意识更是薄弱。而即便在发达城市,MDT的问诊数量,也是有限的。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需要MDT,王洁说,医疗资源是有限的,真正需要MDT的,大多是晚期的患者,特别是需要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或者在免疫治疗时出现症状、需要局部治疗的患者。
为了更好地推广MDT,王洁会把医科院肿瘤医院多学科会诊的视频录下来,去各地宣讲、培训时,分发到基层的医院,她也倡议,让更多的医生去国外进修,接触更多更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她的一个野心是,未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基层肿瘤专科医院,可以实现把MDT作为一种常规。
至于这个未来有多远,可能是三年,五年,或者更长。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为肺癌患者组织的多学科会诊 图源受访者
17
关于一群中国医生在肺癌之路上的求索,最后,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7月的一天,王洁坐在医科院肿瘤医院的会议室里,通过网络,向屏幕那端的医生们,分享了很多目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还讲述了一款新药的诞生过程。后来,她告诉我,讲述这些,她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鼓励中国医生们开展前沿的临床研究,去突破肺癌领域最棘手的耐药问题。
作为一位拥有超过20年临床经验的肿瘤内科医生,王洁始终没有停止大胆探索,但所有肺癌领域的医生,需要面对的,都是一个无情的现实:这些年,肺癌研究的确获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有了很大的延长,但在所有癌种中,肺癌依旧是死亡人数最多的那个——每个癌种都有自己的性格,比起很多癌种,肺癌明显更顽固、更复杂,也更凶残。
如何面对失败,这几乎是每一位肺癌患者和医生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王洁讲了一个Waun Ki Hong的故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在进行各种治疗手段的探索,其中一项,就是化疗预防,也就是如何用化疗的方式,去预防那些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症,他的野心是,在癌前病变的阶段就阻断癌症的发展。
这些研究最终都没有成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失败的。但是,在王洁看来,比失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这些探索。王洁说,在肿瘤研究者的无数尝试中,失败也是一种结果。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医生、临床科学家在进行着类似的探索。
2014年,在美国,一位放疗领域的华人医生,做了一个小范围的临床研究,对早期的肺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疗治疗,结果发现,放疗的治疗效果并不比手术差。他将这个研究发表在了《柳叶刀》的子刊上。当时,也是很多人质疑,因为这打破了早期肺癌应该手术治疗的传统认知。但这个大胆的想法还是得到了资助,目前,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三期的临床研究。
而在中国广州,也有一位呼吸科的医生,在探索对肺部的多发结节做免疫治疗,这是一个更激进的尝试,很多外科医生都觉得荒唐——病人都没确诊肺癌,怎么就能上免疫呢?
对于这些开拓性的、屡屡被质疑的探索,王洁始终保持着一个观点,永远不要轻易否定。她始终认为,面对肺癌这个非常非常狡猾的敌人,需要所有医生的共同努力,每一次探索,都有可能带来突破,过去,我们很少见到那些活过1年的晚期病人,现在有了靶向,病人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翻了三四倍,有了免疫,病人长期治愈都有了可能。
她多次提到时间,肿瘤科医生、临床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在与死神赛跑,极尽可能地去为患者赢取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希望。
人类与癌症的对抗,这注定是一场漫长战事,关于这场战事的具体样貌,《众病之王:癌症传》的作者悉达多·慕克吉曾进行过形象的描述——
为了能追上这种疾病的步伐,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创作,学习新知识,扬弃旧策略。我们执着地与癌症进行抗争,时而精明,时而绝望,时而夸张,时而猛烈,时而疯狂,时而凛然。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且已经持续了千年。
如今,战争仍在继续,没有人想要放弃。
王洁在线上给其他医生讲课,内容关于肺癌研究的前沿领域
蕤是什么意思(蕤的同音字)你读过诗吗?在铺满阳光的窗前,在遍地梧叶的路边,轻轻地高亢地或者叹息式地把一首诗,读出声来!好的,我知道你肯定读过那么,读诗的时候你遇到过这样的字眼吗?看着眼熟,就是拿不准读音或者
什么是电子邮件(登录电子邮件入口)外贸物流传媒互联网科技等公司,无论规模大小,一般都会从TOM网易QQ这些大厂邮箱中的选择一个作为公司邮箱,员工人数多会开通企业邮箱,人数少会注册VIP邮箱,注册了企业邮箱如何登录呢
xs什么意思(男人说xs什么意思)随着科技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用户也愈发低龄化,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学习生活都离
international是什么意思(crucialess是什么意思)在英语中,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三种合成转化和派生。一合成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有的用连字符连接,有的直接连写在一起,还有的由分开的两个词构成。常见的合成词由以下几种方式合成1合
健康状况填什么(简历中健康状况填什么)简历,是你走向职场的个人说明书简历,是你换工作时,加入新公司的投名状简历,是面试官评判应聘者的一面镜子无论你是初入职场,还是职场老兵,拥有一份完整的简历都是不可缺少的,什么样的简历
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可怕之处)封建社会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常识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满清的灭亡(1911年)这段时间,中国属于封建社会。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封建的含义,以为古旧的就是封建。封建的含义封建是一种
MAZDA新春开红盘元月份销售重返前五大结束风雨飘摇买气不振的2008年,元月份汽车市场在汽车货物税减徵三万元政策正式上路,加上各车厂于农曆年前的出清促销效应,使得先前因政府补贴政策混沌不明而压抑了数个月的车市买气大爆发
斗阵打拼价49800元三阳高手125更高规格挑战市场行情面对接踵而至的暑假潮毕业潮与就业潮,各机车业者针对青年学子社会新鲜人与一般家庭的购车需求,纷纷不约而同以所谓的优惠价进行促销,各厂牌各机种的价格战往往令消费者眼花撩乱无所适从。其实
手机号定位器追踪器(手机号定位器追踪器怎么使用)手机追踪器是真的吗?在哪里可以买到?是的,但是没有直接的移动电话。你只能把一个放在家里,一个放在车里,一个偷偷地放在你身上。这样,就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无线取证。一些移动GPS跟踪器基
大的多音字(圭是什么意思)大的多音字(圭是什么意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字词积累(多音字词语反义词),赶紧帮孩子收藏!专栏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系统资料包作者教师育儿26。9币116人已购查看多音字组词间jin(
微信开放平台是什么(微信快速登录入口)一概述在web开发中,我们经常会让网站接入登录功能,这样用户免于注册账号,网站开发人员也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到用户信息。登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网站的扫码登录,另一种是在浏览器中
麻辣香锅怎么做(香锅里辣麻辣香锅的做法)麻辣香锅怎么做(香锅里辣麻辣香锅的做法)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道家常下饭菜麻辣香锅的家常做法,麻辣香锅是一种发源于重庆缙云山,由川渝地方麻辣风味融合而来。麻辣香锅源于土家风味,是当地老百
海鲜怎么做好吃(家庭海鲜锅的做法大全)中秋家宴,做个鲜香四溢的海鲜锅,简单快手原汁原味太鲜美了。九月,每年的中秋前后,是吃海鲜的季节,刚开海食材也丰富,各种鲜活的海鲜,应有尽有,即使减肥期间也可以放开吃,海鲜属于低脂低
沈阳祥和炖肉配方(炖牛肉最正宗做法窍门)要把牛肉炖煮软烂入味,说很难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只要运用一些小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下面我就来分享如何才能把牛肉炖煮更软烂的技巧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牛肉炖烂的秘方1牛肉要炖得烂,可以
肥肠怎么做好吃(炖肥肠的配菜有哪些)麻辣黄豆炖肥肠做法主料新鲜猪肥肠2000克泡黄豆500克。香料干辣椒40克干青花椒20克八角5克白芷4克桂皮3克小茴香2克红花椒2克香叶2克香茅草1克。配料菜籽油200克郫县豆瓣酱
鸡汤怎么炖(做法简单零失败的清炖鸡汤)鸡汤怎么炖(做法简单零失败的清炖鸡汤)By菜。媛用料鸡一只葱3段姜4片盐适量红枣,无花果各5颗做法步骤1准备鸡一个2剁大块3冷水里放入姜葱,把鸡块也放入4全部放入后大火烧开,然后去
正宗意大利面的做法(意大利面的做法最正宗的做法)正宗意大利面的做法(意大利面的做法最正宗的做法)意大利面现在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受欢迎,它不仅卖相美观,而且口感很是香浓爽口。它的做法相较于我国的汤面会有些麻烦,做法上的技巧也有很多。
麻婆豆腐用什么豆腐(麻婆豆腐用卤水豆腐吗)大家好,我是阿飞,第一美食有更多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做好一盘正宗的麻婆豆腐,刀口辣椒是这道菜的灵魂,一定要现做现用,才能吃到醇麻香辣的口感。其次要分三次芶芡,能更加准确的掌握浓稠度
豆腐乳怎么做(家常腐乳做法)豆腐乳怎么做(家常腐乳做法)腐乳是民间的一种特色美食,这几年还被传到了国外,被外国人赞为中国奶酪今天,小极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款家常配菜腐乳的做法,跟着做,做出来的腐乳光滑如镜滑爽软嫩
麻辣烫怎么做(重庆麻辣烫的正宗做法)麻辣烫怎么做(重庆麻辣烫的正宗做法)减肥的路比较艰难,做个麻辣烫减减馋吧!用料如下步骤1放油烧热后,放入葱蒜火锅底料,爆香后放入切好的西红柿。步骤2爆香后加入牛奶。步骤3先放入丸子
湖南小炒肉!(湖南小炒肉的正宗做法)湖南小炒肉!(湖南小炒肉的正宗做法)湖南小炒肉的做法食材前夹肉1斤,青椒2个,红椒1个,蒜适量,葱白少许,油适量,盐适量,生抽适量。步骤1将猪肉下锅煮至8成熟,捞出放凉后切成薄片2
北京什么时候下雪(221年北京初雪预测)雪落于世间只是洪荒里的一瞬,而这一瞬,足以让北京的景致添了三分。2021年的初雪,似乎让这里的一切安静了下来。雪花翩翩落下,不疾不徐,飘飘荡荡在茫茫天地之间,无声无息。她们附着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