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搓澡吗?不少人洗澡时习惯用力搓澡,觉得搓出"泥条"才算干洗干净了。注意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大力搓澡,尤其是用纤维材质的搓澡巾使劲儿搓,可能会增加皮肤病的风险! 洗澡搓出来的"泥"是什么? 有不少人洗澡时都习惯搓一搓,尤其是在大夏天里,总觉得搓泥越多越干净……但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些灰白色的细长条澡泥主要来自于生理性污垢,是人体皮肤自然产生,分泌的代谢产物,包括老化脱落的细胞、汗液、皮脂等。 此外也有一定的外源性污垢,包括体表微生物、环境污物、各类化妆品或外用药物的残留,以颗粒状沉积在皮肤的表面。 综上所述,皮屑、油脂、汗和灰尘,这些是"泥"中的四大主要成分, 很多人洗澡觉得搓得越多越干净,但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过度用力清洁皮肤污垢,会破坏皮肤角质层。尤其在夏天,我们常常会开着风扇和空调,这时候,湿气就会"乘虚而入"。 所以,搓澡别太用力,也别太频繁,否则体内的湿气会越来越重,也会降低皮肤抵抗力以及诱发或加重皮肤病。 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搓澡讲究个适可而止,最好隔几天搓一次,温柔一点,以皮肤不发红、不疼为宜。 洗澡时你还可能犯的6个错 除了用力搓澡外,以下洗澡时的坏习惯,也会在不经意间损害我们的身体,一定要注意! 1、洗澡顺序不对 洗澡的正确顺序,一般建议是:洗脸—洗澡—洗头。 先洗澡,最后洗头,一则可以避免冷热的交替刺激脑部血液循环;二则先洗澡,头皮和头发会在蒸汽中得到滋润,有益于清洁和头皮健康。 2、洗澡水太烫 用太烫的水洗澡,虽可解乏,但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洗澡水的水温以35°C-40°C为宜,不建议更高;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洗澡时的水温还应低一些,保持在35℃左右为宜。 3、洗澡时间超过30分钟 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内,老人、小孩及心血管患者最多不超过20分钟。时间过长,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时间兴奋,心跳和血压上升,导致心脏负担增大。 4、频繁使用肥皂 皮肤酸碱值与瘙痒有一定关系,酸碱值越高(偏碱性)越易痒。 如皮肤已经存在瘙痒,清洁时,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香皂或沐浴乳也不建议频繁使用。 5、洗完不注意保湿 浴后应及时涂抹保湿乳,有助缓解干裂、瘙痒等症状,凡士林、尿素和硅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平时患有湿疹、皮肤较敏感的人,可选择不含香料和防腐剂的保湿霜,减少过敏几率。 6、出汗后马上洗澡 高温天里,很多人喜欢用冲凉来解暑。但出汗或刚做完运动后冲冷水澡,会使毛孔立即闭合,毛细血管收缩,阻断身体与外界循环。 虽然短时间内身体感觉清爽,但阻断体热的散发不利肌肉恢复,也易受凉感冒或头痛。 除此之外,这4种情况也不宜立即洗澡: 血压过低(容易虚脱); 酒后(易发生头晕、昏迷); 饱餐后或饥饿时(影响消化或造成低血糖); 睡前半小时(影响睡眠)。 洗澡最好安排在饭后1小时,或运动后20-40分钟,等汗水退去后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