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完成了"废王立武"这件大事,从此,长孙无忌等元老大臣失势。唐高宗独掌朝纲。"废王立武"事件的最终获利者是武则天,她直接成为了唐朝第四位皇后,若干年后,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辅佐李治处理朝政,她认为"皇后"一词,已经不能和自己的地位相匹配。公元674年,在武则天的建议下,唐朝正式昭告天下,唐高宗自称"天皇"。唐高宗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位"天皇"。后来,东方某岛国拾人牙慧,让这个词成为了他们国家的信仰。在唐高宗成为"天皇"之后,武则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因为她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天后"。 武则天对自己"天后"的称呼似乎非常满意,后来武则天称帝,她在部分场合仍然以"天后"自居。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驾崩,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在她去世255年后,中国又诞生一位新的"天后",而且,这位"天后"的影响力不输给武则天,即使在今天,她依然有上万座庙宇,3亿多信徒。这个后来的"天后",名叫林默,她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那就是:妈祖! 一、不爱说话的小女孩 自唐朝结束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转移,江苏、江西乃至浙江等地成为受益者,而再往南,例如两广和福建其实仍是"蛮荒"之地。 公元960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的第一年,在福建莆田湄洲湾的一位姓林的家庭中,一个女孩降生了。在重男轻女的年代,父亲看到妻子生的是个女孩,本就不高兴,更为甚者,这个女孩是一个"怪人",她安静得有些可怕,她不会哭,也很少笑,父亲于是给他取名为林默(阿默)。 待阿默渐渐长大,她的三大特质,逐渐让村民们刮目相看: 第一,阿默长得非常可爱,聪明伶俐,像画里的仙子一样。 第二,阿默虽然不怎么说话,但只要她一张口,就能预测祸福,百试不爽。 第三,阿默喜欢主人为了,她的水性极好,多次在大海中救下了遭遇海难的村民,十余年间,她救人无数。 在那个"蛮荒"的莆田湄洲湾,阿默这样的女孩简直是"神仙下凡",方圆几十里都听闻了阿默的大名,人们皆称他为"通贤灵女"。 遗憾的是,阿默的人生是短暂的,阿默20余岁尚未成亲,有一次,她在大海中救人时遭遇海难,等人们找到阿默,阿默已经遇难。村民们得知阿默已死,伤心欲绝,对外宣称阿默成仙了,说她的离去,是为了以后会在大海中拯救更多的人。为了怀念阿默,村民们在湄洲岛为阿默立下一个小小的祠,并且敬称她为"妈祖"。 "妈祖"这个称谓,和中国诸多神话传说中的"神"不同,"妈祖"最初的意思是族人对家中女性长辈的尊称。这种尊称的背后,多的是怀念和尊重,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吹捧。二、新"天后"的名号 上文中已经说过,在唐末乃至宋朝,福建莆田仍然是"蛮荒之地",妈祖在湄洲湾虽然出名,但也仅限于莆田,连隔壁的泉州都很少有人知道妈祖的大名。直到有一天,莆田出了一位叫李振的小吏,此人官职虽然不大,但命中有贵人,他有幸结识了礼部侍郎路允迪,并他为师。 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宋徽宗派通议大夫、礼部侍郎路允迪奉诏出使高丽,路允迪便带上了自己的学生李振,一行人乘船前往高丽。 路允迪的船队浩浩荡荡,刚到东海,就遭遇了海啸。疯狂的海啸吞噬着船队,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庆幸的是,海啸还是给了北宋使者留了半分情面。史载"八舟溺七"。 也就是说,路允迪一行人带着8艘大船前往高丽,结果沉了7艘,唯有路允迪所乘坐的船只逃过一劫。 路允迪本以为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要葬身海底了,恍惚之中,他看到了一位女神爬上了自己的桅杆,稳住了船只。 海啸过后,路允迪心绪未定,抓住自己的学生李振说起了刚刚的奇怪景象。李振的家离湄洲湾不远,他听完老师的故事后,惊愕地张大了嘴巴,他告诉路允迪:桅杆上的女神就是妈祖,我们之所以能逃出生天,全赖妈祖庇佑。 路允迪虽然是儒门学生,不言怪力乱神,但在死里逃生之后,宁愿信其有。于是,路允迪回到汴京,把妈祖娘娘显灵的事情汇报给了宋徽宗。宋徽宗见爱卿平安返回,又遇到了"神仙",心情大悦,立即下令为妈祖修庙,并亲赐匾额,并令莆田当地官员每年祭祀。从此,地方的"妈祖",变成了国家的"女神"。 自从妈祖的身份得到朝廷的认可后,妈祖的故事很快得到了传播,尤其在沿海的区域,妈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妈祖信仰的传播过程中,泉州起到了很大作用。 泉州虽然隶属于福建,却是当时少有的世界大港口,其辐射影响力巨大。最重要的是,泉州和莆田邻近,在泉州渔民和商船的宣传下,妈祖逐渐走向了"世界"。再加上接下来的北宋发生了靖康之耻,大量北方百姓南迁至福建、广州等地,这些人在深度了解妈祖文化后,返回故乡,把妈祖信仰带到了自己的故乡,人们私下称妈祖是"天后"。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对海运十分重视,公元1326年,元朝第六位皇帝泰定帝(忽必烈的曾孙)下令在北方重要的港口海津镇(今天的天津)建立一座"天后宫",用来祭祀妈祖。这是历代朝廷第一次承认妈祖是"天后",也是继武则天后,中国出现的第二位"天后"。 从此,妈祖文化不仅在南方影响深远,在北方也开始风靡,在今天的天津,仍然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的说法。三、妈祖的传播和信仰 元朝对海运十分开放,到了明朝逐渐开启了"海禁",所以,有人说妈祖文化在明朝几乎没有得到发展。其实,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至少,明朝有一个人,对妈祖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郑和。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出发前都举行大规模的妈祖祭典。为了方便郑和祭拜妈祖,明朝下令在南京、太仓以及沿海各地都兴建妈祖庙,郑和每到一处登岸,都会祭拜妈祖,希冀妈祖能护佑他平安出海。然而,妈祖最终没能完全庇佑郑和,因为郑和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路上。 其实,郑和始终是信仰妈祖的,毕竟,妈祖护佑他完成了七次下西洋。郑和在经过南洋各国时,也把妈祖信仰也带到了南洋。 当然,除了郑和外,还有一个因素,促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那就是移民。俗话说,"一部古代福建史,就是一部移民史",福建人是中国移民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各省,还是东南亚和海外,福建人所到之处,把妈祖信仰也带到了他乡,让更多的人开始信仰妈祖。 在妈祖文化的传播中,除了郑和,还有另一位姓郑的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郑成功。明末清初,郑成功不愿投降清朝,带领旧部挥师东进,赶走了荷兰人,收复台湾。当时,康熙帝为了孤立台湾,下令"沿海迁界",阻断清朝和台湾的商贸往来,把台湾郑氏集团逼上绝路,郑成功为了生存,不得不和日本、东南亚等国搞贸易,经常出海。郑成功的部下大多是闽南人,出海时都会在船头供奉一座妈祖像,后来郑成功下令,在台湾各地大肆建立妈祖庙。 这时候,康熙为了出海收复台湾,也下令多次供奉妈祖,如此,台湾海峡两岸都是妈祖的"孩子",在20多年的斗争中,康熙最终打败了郑氏集团,收复了台湾。郑氏虽然失去了台湾,但妈祖却在台湾鼎盛起来,时至今日,妈祖文化仍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妈祖信仰的本质 清朝道光年间,妈祖所在的福建林姓家族出了一位大人物,此人和妈祖一样,帮助祖国人民抵御来自海外的侵略,他的名字叫林则徐。遗憾的是,林则徐倾尽全力,却无法挽救腐朽的清廷。 林则徐去世60多年后,清政府彻底灭亡,中国的帝制也进入了终点。让人没想到的是,蒋总统认为妈祖乃异端邪教,禁止全国祭祀妈祖,并下令毁掉妈祖的天后庙。福建人民十分心痛,几经努力,最终以"林孝女祠"的名义留下了妈祖庙。 妈祖的孩子,不管走多远,都始终心系福建。1987年,两岸终于正式开放探亲,台湾众多妈祖的信徒蜂拥到福建莆田,祭拜他们向往已久的妈祖。蒋总统或许想不到,日后妈祖文化会为两岸交流作出如此大的贡献。 公元2009年,妈祖信仰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世界级文化信仰,如今,全世界有上万座妈祖庙,信奉妈祖的"孩子",多达3亿人。 笔者认为:妈祖文化发展至今,其根本的信仰并不是迷信,而是"不忘祖先,不忘根本"这个八个字,众多海外华人祭祀妈祖,也是这个原因。从遥远的宋朝,到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不管是渔民、远航的士兵,还是商人、手工业者,人们在远离家乡、遭遇困难时,总会想起那个乐于助人,勇敢无畏的妈祖,她不屈不挠、扶弱济贫的形象,早已融入了数亿华人的骨髓,并一代代传承下去。